中职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之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21 08:11:38

中职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之教学探究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体验,从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教学方法、探索分层教学、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了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

关键词:《经济政治与社会》 中职 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78-02

2008年12月10日,新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改革将原有的德育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根据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这门课程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克服了以往德育课程学科性较强,偏离中职学校学生实际,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节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达成《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需要德育教师大胆创新,深入思考,共同探讨。

1 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德育教育要求遵循“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防止空洞说教,而中职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如果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色,则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就会受到影响。如在讲述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之“企业中的劳动者”时,课文选用的是一汽大众公司钣金维修工人王洪军不畏艰难、勇攀技术高峰的事例。王洪军的故事虽然富有代表性,但与多数学生仍有不小距离,说服性被打了折扣,无法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既定的情感价值体验。

在处理该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舍弃王洪军,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案例。如某教师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选用了所在学校2007级毕业生刘锦仪的事例,侧重于展示刘锦仪同学在校期间刻苦求学、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锻炼自己,创办个人时装设计工作室,成为广州亚运会最年轻设计师,如何一步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对市场营销、会展业务、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则采用88级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任永全的事例,主要展示其如何克服专业不对口等因素制约,最终从广州第八针织厂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广东著名主持人。由于德育教师是在充分了解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加工,将之设计成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职业榜样教学的价值情境,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针对性、开放性,让学生倍感亲切,且不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因而有了更强的教育意义,教学效果得到了彰显。

2 丰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在绝大多数学生的眼中,德育课都是枯燥乏味的,乏味的原因无非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呆板,评价方式单一等。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对新教材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突出了职业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但是如果德育教师不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改的目标就无法落到实处。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力求能稍稍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现场教学等方法,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把德育教学与学生活动、职业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可以从德育课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知识,得到提升。

在新课的导入、案例、视频等的选用中,教师可以努力创设或引入形象生动、情绪色彩强烈、具有话题性的或是当下热点、焦点等场景,以求能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如在第5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可选用2011年3月“朝鲜女主播频繁换发型,以烫发亮相引关注”的组图进行新课导入,设置问题“为什么朝鲜女主播换发型会引发国际热议”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朝鲜中央电视台的主播代表朝鲜的‘脸面’,女主播的造型变化有可能代表者朝鲜政府想要塑造朝鲜新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朝鲜政府想要塑造新形象,其谋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和“发展”的重要。

又如,在学习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时,某教师提前与所在学校引入的3家校企合作公司的负责人做好沟通,将学生分成三组,留出一课时让学生进入三家公司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采访,围绕“贵公司的服装为什么会定期进行打折或让利酬宾、您觉得影响服装价格的原因有哪些、贵公司采取哪些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贵公司制定生产及销售策略有什么影响”四个问题进行访谈,各组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基础上,派出代表进行总结。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出了课堂,接触了企业,在对价格和价值规律有了更具体、更感性的认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 关注学生差异,探索分层教学

某教师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为龙头专业、以应用艺术为精品专业的艺术类国家重点中职学校,除了艺术类专业外,还开设了染整技术等工科专业及财经商贸、商务英语等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年龄从12岁到20余岁不等。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及学习背景等差异,决定了文化基础知识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由于教学设施、授课安排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校不可能做到按学生的文化层次进行分班、分层教学,如何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德育教学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尝试进行分层教学。

在探索分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备课时处理好专业差异问题,不管是设置的教学情境、还是选取的典型案例,或是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都会根据学习背景的差异而有所调整。二是设置问题处理好“难、易”关系,问题的设置呈现难易梯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文化基础差或者思维不够活跃的学生让其“知其然”,文化基础较好或思维活跃的学生则回答“所以然”,兼顾不同层面,让学生都能获得表现和肯定的机会。三是问题分析处理好“深、浅”关系,如在学习第9课《依法行使民利》之“人民政府服务人民”过程中,教师选用了2011年荷兰新闻摄影赛中国摄影师牛光拍摄的《玉树地震遇难者火葬》。该照片获得一般新闻单幅二等奖,极富视觉震撼。对于一般专业的学生,通过展示照片让学生感受天灾无情、大爱无疆后,直接过渡到大灾背后服务型政府作用的体现;而对于商业数码摄影专业的学生则让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照片带来的直观感受,进而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及其所具有的道德价值情感体验。分层教学的尝试,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学的实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 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以生为本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革的根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去引导、开发。教育学家杜威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他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教师既不是权威者,也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大多处在爱说爱闹的年纪,过于严肃呆板或空洞说教难得其青睐,创造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教学效果倍增。

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上课始终饱含热情,做到亲切、真诚;始终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学习,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勇敢质疑,学会独立思考。对于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当即对其观点进行点评并进行及时肯定、鼓励,对于回答出错的学生,不训斥、不责怪、不嘲笑,尽量挖掘其答案可取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不强调教师的个人权威,对于可能出现的口误或学生指出的错误,诚恳地接受意见并予以认真改进。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或不和谐的声音,力求巧妙处理。如某教师在讲授第8课《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适逢教研室随机听课,有男生不合作地、怪声怪气地嚷嚷:“民主政治?那是坨狗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场景不在预设的教学效果之中。在制止学生与启发学生之间,教师选择了让学生就“民主政治是不是狗屎”问题进行了讨论,有效地化解了尴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在范围上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切有效资源,其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能有效改变传统德育课堂机械灌输和传授的弊端,能突破书本和教室的局限,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应始终遵循“实效而有价值”的原则,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则认真遵循“恰当而有效”的原则,努力做到教学资源能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设计活动与探究课《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时,适逢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选举,某校有教师成为候选人,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必须参与投票,教师藉此契机将该活动课与现实中人大代表选举结合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某教师所在学校曾成功设计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服装和采火圣女服装,在学习第13课《建设和谐文化》时,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亚运服装陈列厅,让学生去寻找亚运服装展示出来的岭南文化元素以及中国文化符号,思考学校设计的服装能被亚组委选用的原因,寻求中外文化差异的体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德育课焕发魅力,德育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特点,紧扣“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德育教学规律,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明珠.中等艺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 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EB/OL].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11-19.

[3] 廖勋.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德育课教学―― 以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J].才智,2011(15):71-72,281.

[4] 潘庆华.《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初探[J].职业,2011(27):113-114.

上一篇: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 下一篇:语法教学新思路:语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