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非理性到理性

时间:2022-10-21 06:17:13

摘要: 本文纵观宿命论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阶段,结合文学作品加以论述。通过比较《俄底普斯王》中的具有神秘倾向的宿命论和《苔丝》与《嘉丽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宿命论来分析两个阶段宿命论的区别和共同点。

关键词: 非理性宿命论 理性宿命论 命运不可改变 俄底普斯 苔丝 嘉丽妹妹

宿命论指人的命运是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命观,它对文学有着很深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找得到不同程度的宿命的烙印。宿命论有如此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宿命论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根据宿命论的形成原因,可以将其分为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阶段。非理性阶段的宿命观是指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一种神秘力量所控制的。这种神秘的存在力量被认为是宿命论形成的起因。例如,不同宗教,文化中神的形象往往就是这个神秘的操控者。这个阶段的宿命观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是带有迷信色彩的,非理性的命观。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宿命论也由非理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尔文主义开启了理性宿命观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了一切神学理论,创造人、主宰人命运的上帝不复存在。人不过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的命运是由环境影响决定的。在这个阶段,无法逃脱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成了宿命论形成的起因。

非理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宿命论对于宿命形成的起因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改变的,必然的。人的一生中可能充斥着无数的偶然性,无数的自由意志的决定,可这些因素往往都将导致命运最终的必然性。下面将从文学作品出发,分析不同阶段宿命观的特点。

古希腊悲剧《俄底普斯王》中的主人公俄底普斯的命运是非理性阶段宿命的代表。俄底普斯的命运一出生就被先知所预言,之后他所做的一切都没能逃出命运的掌控。在一个个的偶然中他杀父、继位、娶母为后,将一切预言实现得分毫不差。虽然并没有明显的神的干预,可文中那种强大而又神秘的控制力量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俄底普斯的命运体现了非理性宿命观的特点,即命运是被神秘操控的。这种控制人命运的神秘力量是无处不在的,是客观的。它既不是个反面的形象也不是个正面的形象,它只是客观的存在,身不由己地存在着。

理性阶段的宿命论认为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是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过是基因操控的机器。人的命运自然要受到自然环境和基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人来说是性命攸关的。这就是理性的宿命。

例如哈下的苔丝就是一个例子。苔丝是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具有不错的样貌和美好的青春。她的父亲懒惰而愚蠢,嗜酒如命;她的母亲是个思想不成熟且肤浅虚荣的妇人。苔丝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庇护,她得到的只是养家糊口的重任。

“母女俩就这样上路一起走着,苔丝的两边各有一个孩子牵着她的手,心里似乎想着什么,不时地把苔丝看上一眼,就像在看一个正要去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一样;她母亲同最小的一个孩子走在后面;这一群人构成了一幅图画,中间走着诚实的美丽,两边伴随着无邪的天真,后面跟随着头脑简单的虚荣。”这段描写是苔丝初次离家时的场景,清楚地表明了她所处的环境。她像是生在野外无人保护的花朵,美丽却极其脆弱。不甚明智的父母,家庭重担的负累,再加上一、两个自私又心怀不轨的男人已经足够毁了她的一生。这种环境就是苔丝的宿命,她无从逃避,也无法改变。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要是她已经看出了这次会面将意味着什么,她也许就要问一问,为什么命中注定那天看见她并垂涎她美色的是一个卑鄙下流的人,而不是另外那个在各方面都让她感到可心可意的人――一个刚好在人类中间能够找到的让她可心可意的人;可是在她认识的接近这一标准的人中间,她在那个人心中只留下一个短暂的印象,并且差不多已经被他忘记了。”苔丝的命运围绕着两个男人就此展开,可惜她没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阿历克不是那个“可心可意”的人,却依仗强势占有了苔丝。而其后的安玑是“接近标准的人”,可苔丝此时却已经偏离了标准。这种偏离让她无法幸福,无法坦然享受爱情的甜蜜。当她鼓起勇气坦白过去时,却遭遇安玑不通情理的抛弃。她将一切归罪于阿历克,杀了他,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她的周遭是致命的环境,处处是机关,每走一步都是陷阱。

同样深受环境影响的还有德莱塞笔下的嘉丽妹妹。嘉丽出身贫寒,虽然拥有迷人的外表,却没有与之相配的华美服饰。若是留在乡下还好,可她偏偏来到光怪陆离的芝加哥。她向往上流社会,渴望过得更体面些。可是看看嘉丽所处的环境吧。她只是个寄人篱下的乡下姑娘,衣着寒酸。她意识到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安逸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男人。不论杜落埃也好还是赫滋伍德也好,他们都不过是嘉丽生命中的过客,是她遭遇到的环境的一部分。前者帮他脱离了困境暂时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后者将她带到更大的城市――纽约,使她有机会成为演员。

由非理性到理性,宿命论历经了诸多发展变化。但是无论是神控制命运还是环境影响命运,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的,总是身不由己的。宿命论作为一种命观,确实有它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宿命观不只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也同样是对之勇敢地面对;不只是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不可抗力的坦然接受。这正是宿命论的积极意义所在,人需要用勇敢坦然的态度来面对命运中出现的一切,不能放弃也不能退缩。

参考文献:

[1]苔丝著.孙法理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

[2]李晓春.浅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9).

[3]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丽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3):143-148.

[4]陈洪文,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德莱塞・嘉丽妹妹著.裘柱常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54.

上一篇:中国视角下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下一篇: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