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2-10-21 04:54:48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6105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21-01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在物质产品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 某种程度的迷茫和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其人文精神显得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大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意识价值取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感情、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民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人的灵魂。但当前在高考的指挥,升学的压力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科学的状况。我们提倡人文教育,提倡大学生多学一点历史,也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不了解今天的社会是怎样发展而来,怎么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贡献?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就没有自己的灵魂,培育人文精神至关重要。对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21世纪中国腾飞的重任,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他们而言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是反映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对大学生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大学生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塑造,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人类社会发展在呼唤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呼唤人文素质的提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先导,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人文精神与科学文化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做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通过先进的全面教育方针,使当代大学生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

(二)确保校园文化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是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园文化开展活动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因此,针对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此外,校园文化活动要建立在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富有文化气息和创新性。

(三)开设艺术欣赏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爱慕和追求,青年学生显得尤为强烈。因此,开设美术和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极其重要。高校应该建设好这方面的师资,从而使大学生得到艺术方面的能力提升和认识转变,提高青年学生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美的追求和欣赏,更好地认识社会、感受人生、体验生活!

(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成长和发展的前提,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转折点上,面对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心理承受了不轻的压力,而人文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引人的心理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大学生往往抵不住心理的冲动,会做出不健康的选择。因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有利于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出版社。

上一篇:大学生必须学会孝 下一篇:浅谈中国社会阶层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