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财政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21 04:27:26

关于加强财政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思考

为维护和发展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搭建各级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平台,湖北省在全国首开先河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这项工作在两年的运行中,产生了有目共睹的积极效应。但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即网上信息公开的要求高,花费的工作量大,而免费查询点建设的要求低,按要求县(市、区)直机关仅需设置5个、乡镇(街办)仅需设置1个免费查询点。由于设置的免费查询点数量偏少,人民群众上网查询不够方便,致使这项工作的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免费查询点建设与管理,扩大查询点的覆盖面,是满足公众知情察政需要、放大“两公开”效应的当务之急。

一、查询点建设必须坚持“五个结合”

加强免费查询点建设,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被动应付上级检查,二是查询点建设经费全部依靠财政投入。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既要扩大查询点覆盖面,又要低成本推进此项工作,我们必须统筹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结合。选择与人民群众密切接触的行政事业单位设立免费查询点,由各单位对查询专用电脑及其配套设施明确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其正常使用。通过查询点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各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并使国有资产利用惠及民众。二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在农村(居)委会设立免费查询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确保广大农民不出村(居)便可查询到财政编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上网信息,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推进。三是与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相结合。去年,亭区在市区两级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中设立免费查询点,财政为他们完善查询点所需相关设施给予适当补贴,查询点的设立不但方便了农民群众就近查询,而且让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在农村文化科技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与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一做法应是在农村扩大查询点覆盖面的理性选择。四是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相结合。商业银行具有人流量大、场地条件优越等特点,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上网查询,在人流最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的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内设立免费查询点,设施配置和维护经费可由银行提供,银行在商业运作中,补位职能不但能方便人民群众,而且还能扩大存贷业务,促进金融部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实为银行和民众喜闻乐见。五是与社会网吧公益服务相结合。网吧的上网查询条件比较成熟,在网吧中设立免费查询点,既可方便人民群众上网查询,也有助于提升网吧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公众形象,网吧业主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号召下,大都能积极支持和配合。当今,网吧已遍及县(市、区)城区和乡镇,在这些网吧中择优选择设立免费查询点,也能促使社会资源为公益所用。

二、放大“两公开”效应必须提高民众的点击率

庞大的政务信息上网后,如果没有点击查询量,“两公开”工作便会成为劳民伤财之举。要使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点击查询“两公开”信息,充分发挥“两公开”的作用,必须加强对查询点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广泛宣传,引导人民群众上网查询。要大张旗鼓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公众媒体,告知“两公开”网址,告知辖区内所有“两公开”免费查询点的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告知在“两公开”网上能查询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资金等信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两公开”网,关注“两公开”网,点击查询“两公开”网。二是要规范服务,方便人民群众上网查询。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两公开”免费查询点设施建设,保障必要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必须督促各查询点做到“三专”(专人、专机、专房)和“六有”(有查询指南、有桌椅茶水、有纸笔用具、有监督电话、有意见簿、有查询记录),尤其要确保有专人值班,指导查询,防止群众跑冤枉路。三是要慎待民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真诚欢迎人民群众上网查询,要结合效能建设、“青年文明号”建设的精神文明品牌评选,在各查询点落实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解渴,一腔热情服务、一声祝福暖心的举措,让查询群众感到亲切温馨。对于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群众,要耐心指导,提供优质查询服务;对于人民群众的咨询,要不厌其烦,认真答复;对于人民群众通过查询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投诉,要按照制度规定迅速报告和查处,及时反馈处理意见,公开处理结果,切实取信于民。四是严格考核,促进查询点服务常抓不懈。对承担政府管理职能的查询点建设单位,要通过签订责任状等形式,明确其工作职责,各级“两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查询点进行明查暗访,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单位评先、干部晋级、奖金发放、财政补贴挂钩,充分调动各查询点的工作热情。要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让人民群众点击查询“两公开”信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永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旺盛生命力。

上一篇:秩序是企业赢利的新动力 下一篇: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