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启敬:和光同尘

时间:2022-10-21 03:47:06

11月24日至12月19日,策展人戴卓群为艺术家邱启敬在白盒子艺术馆和卓越艺术空间将同步推出《和光同尘》大型个展,其中在卓越空间展出的印章系列作品耗时五年创作500多件,通过对男权传统和欲望红尘的全面反思展开了对更深层人性的剖析;而白盒子空间则倾力呈现艺术家新近创作的青花和田白玉作品,直溯中国古典人文传统,在东方文人艺术中汲取营养,作品形态犹如水墨般风姿曼妙,更因其材质名贵,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2007年邱启敬以他的“大迁徒”,将寿山石从工艺美术传统雕刻的领地中,带入当代艺术关注社会人文的视野。数百年的掌中角色,借助青年艺术家颠覆性的想象力,以粗犷原始的面容,进入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场。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刀法,在全新的文化语境中别开生面。2000多件作品由破土到成形,再到一个庞大的数量这本身就给社会的最底层的一种现实关怀,也是终极关怀的皈依。

在福建的雕塑界里寿山石始终在材质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数百年来的福建寿山石雕艺术至今还一直处于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的状态之下。如今,从中央美院雕塑系回归的邱启敬以其“大迁徙”、“印章系列”等作品为寿山石艺术的革新吹响了号角。他的作品使寿山石工艺的传统外衣在现实主义和现代意识的冲击下支离破碎。

如同作者自述:“人类历史的步伐究竟磨破了多少双有老茧的双脚才到达了今日的文明?欲望,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又是人类文明的最顽强的潜动力。城市是一块无限膨胀的大蛋糕,撩拨着人性最本质的野性与贪婪,同时它又似一块巨大的磁铁吸附着人类的所有高尚与罪恶。”这是困顿的人群,是还在于被社会抛弃的黑暗的下层,令人难以琢磨的精神世界。邱启敬通过自己的作品,以社会的现实为出发点,以自身的感知为线索走进了一个批判现实的精神领域,迫使我们面对一个尖锐的问题――人的生存状态。

我们单纯的从此次《和光同尘》邱启敬个展推出的系列作品中去分析,可以发现艺术家由雕塑语言向东方主义美学的转变路径。此前的“大迁徙”系列还是以现代主义为立场的价值基础,它涵盖了构想、选材、制作、搬运、安装、造景等一系列过程,已经超出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作品”形态,更像一个流动的作品事件,在一个更加广义的层面,让作者的学术主张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得到尽可能地发泄与张扬。而最新展览推出的作品,则脱去铅华,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东西文化价值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他彻底抛弃了此前工作中大量使用的雕塑材料和语言,玻璃钢与各种金属材料,精确的造型与塑造手法都被他像毒素一样排出体外,此时的邱启敬的作品从东方美学的自然主义之中透出了他对形式的敏感以及对自身文明资源的感悟与追思。

早在2003年,邱启敬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助教班学习期间,已在历年福建、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艺博会和工艺美术大师展上以充满传统功力和锐利创新精神的寿山石雕斩获了多次金奖、银奖,成为圈子里出类拔萃的新秀而引人注目。2005年他回到福建家乡,在寿山的石洞石窝里直接雕刻,要有一番“大动作”……从最早走进福州工艺美校跟从传统寿山石刻的学习生涯,再到中央美院接受学院主义,对于他当前的创作状态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来界定,他不仅走出了传统工艺窠臼,也走出了学院主义。邱启敬的作品是在不断的创作中成长起来的,他既不是刻意追求当下主流创作的样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接受传统观念,而是在自身特立独行的艺术活动中随着精神状态的反思和关怀导致艺术的发展。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其中表露着对传统工艺中僵化的形式主义的蔑视和挑战,这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明传承在形式上的超越,以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艺术语言来表达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邱启敬的主题性创作首先就与传统寿山石工艺有关,但他不是在题材上照搬传统寿山石刻的观念。寿山石文化的法本是被视为正统的印章,“唯章为上”,而这组印钮从作品角度去看,他将正经端坐的蛟龙化作森森白骨,权利交易,横流,政权丑态都明确而深刻的揭示主题。作品注重主题精神,注重装置和雕塑的逻辑统一。作品本身具有的现代主义雕塑的空间意识恰恰又是对主题精神的构成进行一种生存意识的阐述。这种生存意识是对自我的体验,是通过现实题材的表现使这种意识从自我扩大到社会和人生的普遍认识,因此,重要的并不是刻什么而是整体意义。

应该说,邱启敬《和光同尘》个展推出的系列作品呈现了艺术家数年来创作和思想嬗变的路径和线索,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从现实关怀到终极关怀的升华。面临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更,人们的生存状态构成了当下艺术的主题和反映当代艺术的精神观念,现实的命题经过形式的转化使形式承载超越视觉的精神意义。

上一篇:学术课题“超有机” 下一篇:Rashid Rana:“诠释/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