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精神的依傍

时间:2022-10-21 03:22:27

土屋

傅菲

远看土屋就像一粒空谷壳,幽暗,封闭。我看见了时间的颜色和内质,看见了生命的面容和境地。我经历了那样的景象,在葱郁馥丽的草坪上,一只蜂箱存放在自身的孤独之中,底部长出青苔,木板黝黑吸满了雨水,顶部遮了一层茅草,阳光暖和的春天,一群蜂忙乱地从小小的门窗中进进出出。编织的茅草早已枯黄。

这样的一只蜂箱,让草坪有了灵魂。我家的土屋,让我有了归依。在一个呈胸怀之势的山坳,一座土屋面对一片草原,无疑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阳光先慢慢地爬过一道纵横的山梁,泅过平原,最后照耀土屋里的人。

村里的庄稼总是慢一些时日成熟,稻子晚几天收割。

父亲在晨曦微露的时候,就去田野干活儿,他仿佛能听到田野的呼喊。扎着小辫的长扁豆,露出蓝头巾的芋头,靠在墙边还在打瞌睡的冬瓜。雾又湿又浓,门前的小路弯向视线消失的地方。

祖父建筑了一生的梦想,在这座土屋里终结。在父亲读书时,祖父要建一座宽大牢固的土屋,养一群孙儿孙女,缔造一个庞大的家族,腰粗的柱子,腕壮的椽子,脚厚的楼板。只可惜,土屋的窗子只有锅那么大,容不下一只习惯远眺的眼睛。

那时,祖父半夜出发,到几十里外的高山上伐木,豆亮的灯光照耀他一路前行。祖母磨豆养猪,咿咿呀呀。

这些年,我们几兄弟一直想把土屋拆了,盖一栋楼房。父亲不同意。什么原因不怎么清楚。

也许他能理解,一座土屋的生命有多长。祖父祖母先后在这里仙逝,但土屋仍然没有要陈旧的意思。父亲日见衰老,我们兄弟已经成人。在孩童时,家人就训导我,要走出这间土屋,做一个城市人。

怎么说呢,我在纸张上搭建盛大的天空,构建诗意的光荣与梦想。与一座土屋并论,谁更伟大?然而我注定是要失败的,甚至我只是河流中的一颗沙粒。而土屋也终究会倒塌,人在时光中耗尽最后一缕呼吸,无影无踪。

我曾经以走出那间土屋而自豪,却不需要像蜜蜂一样为一口蜜汁而忙碌一天。夏天稻田里的水能把泥鳅烫死,热浪在屋顶蒸腾。骄阳似火,我们在劳作。很多年以后,我理解了这劳作的意义。父亲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都在田里度过。一栋楼房在父亲意味着什么?假如我,从没在土屋中生活过,是否也明白活着就是为了能够保持劳作的状态?而父亲说,白天劳动累了,晚上会睡得更香。

天色渐浓,晚霞随炊烟飘散,父亲沿着田野小路匆匆归来,夜露打湿了他的额头,打湿了他蓝色的衣衫,也打湿了我的眼眶。土屋的灯已经亮起,窗口已经成了召唤。

(选自2002年第8期《人民文学》)

老屋

安海

我总可怜老村的那一排老屋呢!你看它偏偏还横亘在老村中央,与前后左右的房屋相比,它至少苍老了几十岁光景。屋顶还是旧的筒瓦,猫头滴水已不甚齐全,屋脊两边的兽头也没有了。砖瓦的颜色已然发黑,沿着瓦楞甚至还被覆着一层绿苔。露出斑驳的砖的青灰色来。屋檐的椽也不齐整了,有的地方折了檐,椽断了头,有些已成空心,空心里面甚至还住上了几窝麻雀。

据说,这排老屋原是大地主的宅院,解放后分给了三户贫农。可以想象这老屋在当初也一定辉煌过,但如今年代久了,便再也难以挺起腰板了。我甚至总担心它会在哪一天忽然倒塌,但担心总归是担心,老屋却还依然如故地执行着它的使命,间间相依相靠着,像是苦难中的兄弟一样,一年一年,共同承受着风风雨雨的侵袭。

那一年夏天是个多雨的季节,大雨小雨三天两头地下,而且还刮大风,村头水渠旁的一棵柳树被风吹水冲,竟然被连根拔起。地实在已没法下,农活都停下来,人们一时都闲得慌。紧接着又是三天连阴雨,天公似乎撕破了面皮,阴沉个脸下个不停。我忽然又担心起那一排老屋了。它会挺得住吗?它一定会倒塌的,没雨时它还摇摇欲倒,这么大的雨它难道会逃脱厄运吗?好在雨终于还是停了,天晴后我和伙伴走上泥泞的街头,当我不安地向那排老屋看去时,我不禁十分惊喜了。那老屋竟然还安然地挺立在那里,在夕阳的照射下,于苍老中还透出一些生气来。我深深地被惊服了。

以后又过了好几年的光景。那老屋依旧,如老村中一道陈旧的风景。老屋的主人甚至从没有想过去修修它。或许是由于它太旧了,不值得再修。后来,终于,有一家新批了一处宅基地,几个月后,便在村旁盖起了三间宽敞的新屋。这一家便从那老屋中搬到新屋去住,对于老屋,他们倒真的不屑一顾了,上了锁,只在里边存放了一些杂乱的东西。终于,又有一家要盖新房了,由于木料不够,便拆掉了老屋,用老屋的檩条打门窗。老村的这一处陈旧的风景终于被分割开了,一排老屋成了孤零零的两处老屋。

有一次探亲回家时,我第一眼便看到那老屋终于倒塌了。听母亲说,就在那一家人拆除属于他们家的几间老屋的那一年,一场不大的春雨过后,那边的老屋竟倒塌了。所幸由于两家已经搬走,另一家也都趁雨到地里干农活,没有造成什么伤亡。

怎么就倒塌了呢?我不解地问。我的眼前还是闪现出当初那一排老屋挺拔的姿态。多少年了,老屋挺着残弱的身子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大风大雨的侵袭,他们始终像苦难的兄弟一样,相扶相携着度过了一个个年头,但为何后来竟连一场小雨也挺不住呢?母亲没有回答我,而是不在意地忙别的去了。我呢,倒是为此沉思了很久。

(选自《散文百家》)

【赏析】

读着《老屋》和《土屋》,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正因其旧,所以那里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留下了归有光伤痛的记忆。从此,记忆的河水不仅在作者的心里,而且在后世众多读者的心里都泛起了层层涟漪,永远不会平静。《老屋》和《土屋》也是这样让我们动情。

《老屋》用“我总可怜老村的那一排老屋呢”开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并由此生发开来,讲述与老屋有关的事情。读罢全文,就会发现作者对老屋复杂的感情充溢在字里行间。

文章第一段写出了老屋苍老破旧的特点。你看:它旧的筒瓦,猫头滴水不甚齐全,屋脊两边的兽头也没有了;砖瓦的颜色已发黑;屋檐的椽也不齐整,有的地方折了檐,椽断了头,有些已成空心,成了麻雀的巢穴。一股“可怜”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作者宕开一笔,由老屋的来历引出老屋依然如故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第三段写当看到老屋在多雨的季节里安然地挺立着的时候,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先是“惊喜”,后是“惊服”。“我”担心老屋会在大雨中倒塌,当看到老屋依然挺立着时,自然又惊又喜;老屋不仅安然地挺立着,而且在苍老中还透出一些生气,惊叹之余自然生出敬佩之情。第四段作者详细叙写了老屋有两家搬走的事情,意味着老屋这道“陈旧的风景”即将在老村中消失,老屋也要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文章末尾写老屋倒塌了,“我呢,倒是为此沉思了很久”,耐人寻味。它既是点题之句,也是对前文的总结。作者沉思的不仅是老屋的变迁,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文章虽然只有千字左右,但结构严谨、语言质朴,于尺幅之间讲述了老屋的沧桑历史,文章的自然之韵油然而生。

《土屋》开篇点明土屋的特点是“幽暗,封闭”。面对平原、弱小而微不足道的是土屋,阳光照得最迟的是土屋,庄稼成熟季节滞后的是土屋所在的村庄。土屋真正是一粒“空谷壳”。然而土屋却是作者心灵的归依,也是作者对生命状态思考的起点与终结。土屋“哺育”了“我”,不论“我”走到哪里、走向何方,它都是“我”的牵挂、“我”的依傍。因为那是祖父建构梦想、结束梦想的地方,那是父亲永远依恋、永远劳作的地方,至于“我”呢?“我”想在纸上“构建诗意的光荣与梦想”,“我”想脱离那陈旧的土屋,“我”向往做一名城市人,然而,“我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我”的“归依”依然是土屋。

土屋是“我”精神的依傍,是“我”的根。土屋赖以获得灵魂的是祖父和父亲的劳作精神。祖父和父亲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从不放弃劳作,直到生命的最后,尽管世界并不因祖父和父亲的劳作改变了什么,但他们弱小单薄的劳作却诠释了一种生命的状态。一个人失去了劳动,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快乐。文章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索,揭开了生命的秘密:活着是为了保持一种劳作的状态。

上一篇:开阔思路三法 下一篇:西班牙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