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10-21 01:22:41

中学美术课教学的体会

摘 要: 美术课是中学基础的艺术课程,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要求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师在把握好教材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 中学美术课教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 德育渗透

根据美术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有绘画、工艺设计基础课的学习,还有手工制作、欣赏等内容。教材的整体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些内容体现的是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有些是德育方面的内容,有些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对于欣赏课教师应多提供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通过多年的美术课教学,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传统教学把课堂当做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教法方法单一,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致使学生思想没有变化,导致学生对美术课不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新颖。美术教学,应该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是否能够发挥它的优势,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比如在人物头像一课,就可以通过古老的“贴鼻子”游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开展困难,教师不应局限于学校现有条件,不能只能是简单地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而应该利用现有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如雕塑课,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雕塑练习,让学生回到玩“泥巴”时代,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他们进行雕塑,使学生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兴趣,这样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21世纪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理论知识太多,感性知识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我认为美术课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但某些基本技能课如国画课就不适合。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将起到很大作用,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美术教学应重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时,还要有意识地讲解道德规范,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学生欣赏《珍惜我们的环境》这幅画时,不仅讲工业污染,还要讲解生活中垃圾的污染,教育学生珍惜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乱扔废纸,不乱抹乱画等。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一句鼓励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也可能毁掉学生一生。

教师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思想作为个人奋斗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美术教师在美术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运用美术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审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设计、动手能力。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补充教学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弥补自身缺陷。美术教师应当具备探索精神,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并进一步信服自己。如果一个美术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则很难想象他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总之,美术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时刻提醒美术教师应该全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学发展,这也是现代文明教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杨占华.现代英语教学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杨占华.正确处理英语教学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3(2).

[4]杨占华.如何运用检测和评价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考试周刊,2013(1).

[5]杨占华.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

上一篇: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提升自我,以诚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