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旁观可见的“黑暗”

时间:2022-10-21 12:36:53

王劲松旁观可见的“黑暗”

王劲松在创作艺术上从不受形式的羁绊,例如美术史中的精神、绘画技巧、创作材料等,都不会影响到他对作品的表达,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周边的人与事,在与观察对象建立了这种微妙关系的情景后,他从现实生活中间抽离了出来,以一个特殊角度览阅人们之间复杂的情感与生活细节。他将人们生活中那些处于隐蔽的根源性状态成功地进行了取样,使观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都会发现自身与作品中有了某种暗合。

在这种深层次地探究背后,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描述,虽是旁观,但并没有半点冷漠姿态,反而饱含热情,将人们生活状态中那种很普遍却难以发现的隐情彰显了出来。如他的摄影作品《标准家庭》,这200个样板式的三口之家的摄影作品,看似是一个大众化的生活记录,其实很容易发现,这是国家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在一个执行着计划生育政策且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度里面,弱化了人们最基本的生育权利,其间也不难发现他们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以及个性特征都明显地有着一个特殊国家特有的“气质”。这些真实的缩影,需要每位观者进行一次自我问答才能得出。可能会有人将它理解成是一种制度,也有人会认为中国传统大家庭的概念将渐渐衰落。其实艺术家王劲松的表达很简单,也许这就是他故意设计的一个空白,在这个角落里,至少你会联想到以后的人将会更加孤独。

王劲松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一直强调“共谋”,这是一种自我与创作对象、与材料之间形成的默契,这样一来,他放下了很多限制,同时又给了自己更多的发挥空间。无论是水墨、油画、装置、行为,还是摄影,都能成为他表达内心深处对创作对象的一种特殊的理解与诠释方式。利用旁观这种角度,在有些出离的状态下产生新的思考,然后用有些戏剧、有些幽默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情感,这种巧妙的手法将公共空间里面暗藏的现象表达了出来,像是驱动程序,激活了人们对社

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思考。

I ART:你说过,在街上散步时,常常会在广告牌中,在橱窗模特身上,在传播媒介的艺术天地里,在传统文化的陈词滥调中,找到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会用这种旁观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对象?

王:眼睛里每一天都充斥着一些迷人的现象,它似乎离你很近但又似乎离你很远,既想融入又想逃离。

I ART:摄影作品《标准家庭》的灵感来自于哪里,从这种三人标准式的家庭中联想最多的是什么?

王:摄影作品《标准家庭》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的现实境况,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的家庭观念。1996年,我制作了摄影作品《标准家庭》。我拍摄了200个“三口之家”的照片放置在一起。每一个独立的单元都是当前中国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它具备一个家庭最基本的信息因素:容貌、气质、性格、遗传乃至阶层等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属性。但这些信息的传达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重复使个体的意义被忽略,每个家庭的“故事”不再被关注,单调的模式被反复强调是为了传达我的提示。这种“标准家庭”的出现,是政府迫于中国社会生存状态的要求而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政策的制定多是从经济利益出发,却不利于生态平衡。另外从某种角度讲,它违背自然规律,也有悖于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四世同堂,五子登科”的盛景只能成为往昔的追忆。民众对现实景况的认可,自觉的履行,使这一政策在20年后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其影响可想而知。

现实的人们就是在这些矛盾中实现了样板式的“标准家庭”。我想取的素材是中性的,“标准家庭”从眼前来看,它有好的一面及正确的一面,有益于家庭利益及国家利益的一面。但就长远来看,它将会形成一个不可想象的事实—家庭组织关系的缺损,伦理观念的改变等一系列的问题。

从外在形式中,人们可以看出“标准家庭”的基本组成和内在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体味。这也就是让我的创作作品具有多个触点,以使它由点及面,乃至无穷。这的确让我下了很多功夫—从简单至复杂,也是让我感兴趣的原因。这些从我作品以来的反馈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殊语境下的“集体无意识”,这在我早期的油画创作中就有所探究。《天安门前留个影》、《大合唱》、《大气功》、《预防感冒》等。我经常被那些“戏剧性的悲壮场面”所触动。

I ART:用摄影的手段营造一个供人体悟的现场,将观众置于有超然之感的“天上”来俯视地上的人群,用对视的方式进行直接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对话,也是一种质问,可能是相互的提问,也可能是自问,人们在面对这种场景的时候,发现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你想从作品中体现什么问题?

王:我用摄影(拍摄600个人物)的手段营造一个供人体悟的现场,将观众置于有超然之感的“天上”来俯视地上的人群,用对视的方式进行直接交流。天上的你如何回答地上的“天问”?那因仰望而袒露的内心是何种境况,无奈?慌乱?无助?欺骗?隐瞒?祈求?希望?人们是不是活在一个不可把握和预知的世界里,是不是必将无奈接受一切莫测的未来!还是任由人类自我毁灭?天能不能主宰?“天问”是不是只是在问自己?

I ART:你的作品中,如水墨、油画、重彩、行为、装置、摄影等,都是以旁观的角度去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在创作中,思考最多的是什么?而在创作中,很难不让自己的意识参与到题材设计的想象中,在这个时候,怎么做到旁观?

王:说是旁观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躲避,就像是玩捉迷藏的主动藏匿者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偷看着或想象着一个到处胡乱忙乎着找你的那个人的一种暂时的愉悦。

I ART:当对某种事物有所感知的时候,心里想到的第一个材料语言是什么?哪种材料语言或者媒介方式对自己来说更得心应手?

王:我基本是随机应变,得到感知我就会充分地运用和它相适合的材料语言充分地表达。

I ART:绘画上,你的画面总会强调与观者之间存在共同的现实文化背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王:共谋。

I ART:你在面对自己的创作对象时,思考最多的是什么,在你与“他”的对话中,谁会引导谁去表达?

王:还是共谋,不存在谁引导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

I ART:近期正在做什么?有没有个展的计划?

王:想些自己的事,冥冥中有个展的计划,但目前不成熟。

上一篇:十五年品质打造专业温室设计和配套设备 下一篇:即将过去,你如何总结自己这即将过去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