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MB0

时间:2022-10-20 11:28:37

问题之一: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看,MBO一定能够提高股东收益吗? 一般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造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不一致,而通过MBO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起来,企业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高度一致,从而降低了成本。但是,对国内的MBO而言,经营者不是以买断公司或以公司下市独立经营为收购目的,成本没有消失,只是做了利益调整,转嫁到,了中小股东身上。同时,MBO完成后,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可能愈加严重,大股东侵吞中小股东乃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直接。尤其是,在收购后急剧增加的财务压力会使其利用关联交易等办法转移控股公司的利益至持股公司,缓解财务压力的动机格外强烈。

问题之二:从控制权市场的角度看,企业出售为什么要由原有的管理层购买? 从某种意义上讲,MBO中,经营者所要购买的不是公司基于某一时点的资产或重置资产,而是企业的控制权。基于这一点,仅仅把转移公司控制权的目光放在本企业经营者身上就太狭窄了。事实上,其他民营资本和外资的介入更有利于加速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况且,外资的介入可能更有助于促进国有股竞价机制的形成,解决国有股的定价难题。

同样,对于MBO,与其他所有非流通股份一样,也只有拿到公开的控制权市场上去竞价,才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避免“寻租现象”,形成公平的价格机制和市场化操作,促进中介机构和中介市场的发展。至于经营者的历史贡献问题,对任命制的企业领导人和创业型的企业领导人应区别对待,单独设立补偿机制,而不应该与公开的控制权市场混为一谈。

问题之三:从俄罗斯等国的历史教训看,MBO一定能够建立良好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吗?

俄罗斯、东欧等转型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私有化运动中曾大量借鉴MBO的形式。但结果是因为市场环境的极度不完善,暗箱操作和寻租行为,致使MBO成了权势者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据统计,俄罗斯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只卖了72亿美元,损失是惊人的。导致转型国家以MBO等方式实施私有化改革造成经济停滞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在改革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反思历史教训,在我国现实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完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可能比单纯的产权改革更为重要。

总之,对比目前国内广义的MBO与西方典型的MBO,其差别是比较大的:在目的上,前者更偏向于控制权争夺,而后者更偏向于产权明晰;在形式上,前者多以经营者相对控股或参股,后者多以公司下市或资产剥离的形式出现;在内容上,前者因高负债而带来极大的经营压力,而后者较少出现高杠杆;在操作上,前者多采用协议转让方式,而后者多采用市场手法操作。至于我国的MBO能否上升到国有企业退出机制的高度,则更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摘自2002年11月21日《中国证券报》)

上一篇:实施MB0条件已成熟 下一篇:培训独立董事 改进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