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0 10:25:40

也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解读语言、阐释发现、畅谈感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扎根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受动性为主动性,变依赖性为独立性,变“齐步走”为“异步走”,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将创造和谐、民主、多元、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97-02

同样的春天,不一定给予所有的人相同的喜悦;同样的课堂,不一定成为所有学生的相同的乐园;同样的课文,不一定给予所有的孩子相同的营养。因为营养的的吸收程度取决于不同孩子不同的学习方式,取决于不同孩子不同的学习态度……

如何让学生运用扎实的自学能力去吸收语文“万花园”中的“奇花异葩”,去体会语言文字的“甘霖清露”,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扎根于课堂内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扎根于课堂内外,变受动为主动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这样认为:“儿童的灵魂不是一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实际上,儿童的灵魂是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激情、改造和创造的力量。”的确,每个生命都是多元的、生长性的,具有无限发展的显性和隐性状态。既然我们强调生命不息,成长不止,因此,像“填鸭”那样喂养学生不仅不可取,还会将学生拖入毫无人文色彩的死胡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世纪的小学语文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是唤醒学生个体学习的心向、愿望,促使他们心灵、情感与成长的觉醒。正如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所言,“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

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的确,教师的责任和聪慧就在于如何扎根于课堂内外,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单一、机械的灌输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持久的注意力,但是如果联系课内外生活实际来开展识字活动,如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识字、创设游戏或情境识字、创编儿歌或是一些小故事识字……其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开学初,笔者会把任课教师、学生的名字,班级课程表都用醒目的字体制作到大纸上,张贴在墙壁上,让学生“低头不见抬头见”。对于学生的姓名,不妨先将其名字张贴在课桌上,经过一段时间熟记于心后,然后制作成富有创意的卡片,互相传阅。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中的《秋游》时,出示了秋天美丽的图画:蔚蓝色的天空,金黄色的稻子和红红的高粱,雪白雪白的棉花,然后引导学生到“秋天的美景”中认识字词“新朋友”。这些举措激发了学生曾经一度“沉睡”的细胞和潜能,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水涨船高”,学习效果达到了最优化。这样的一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让师生都有触发、有体验、有积累、有提升、有思索……

二、扎根于课堂内外,变依赖为独立

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难题。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亲疼爱,爷爷辈溺爱,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性愈来愈强,无疑对学习与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也成为部分家长心中永远的“痛”。鉴于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有一张自信的笑脸,有一双坚定的眼睛,有一颗独立的心”。当然,这听起来似乎很难,但是当你和家长联合起来,形成坚强的“堡垒”,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呢?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措施之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既是大语文教育观,也是学生形成独立性的有效保证。比如,低年级的读书阅读,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课堂,传授基本的方法或途径,如浏览、略读、精读等,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当学生因为方法的得当而感悟美文的内容和精髓之后,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此外,笔者还每周向学生推荐一篇佳文,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比较插图与文字内容,认真阅读,回家向家人讲故事,或睡前阅读一则小故事或一篇小文章。家长根据学生阅读、讲故事情况签署反馈意见,以便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笔者还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读的文章,或动员家长参与进行亲子共读,或自己阅读后完成阅读日记,或找个好朋友一起阅读后进行交流、对比。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阅读,笔者必定会给予肯定,或给予展示,或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这样日积月累,课外阅读引来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充沛的水量托起学生的学习方舟,同时也滋养着他们的人文精神之树,开拓着他们的智力源泉。

三、扎根于课堂内外,变“齐步走”为“异步走”

变“齐步走”为“异步走”是建立在“差异”、“个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差异”、“个性”正是儿童的天性和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齐步走”是一种假象,是一种脆弱的、苍白的课堂生态;“异步走”是认知的规律,是一种自然的、绿色的课堂生态,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这两种不同的课堂生态产生的学习效果之差异更为显著。笔者主张让学生稍稍“乱”起来;主张适当地打破课堂的“平静”与“平衡”,做到“乱”而有序,“乱”而有法;主张倡导多样性、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异步走”。

例如,教苏教版一年级《北风和小鱼》的片断时,可以这么处理:

师:北风以为所有的人都怕它,你们怕吗?

生1:我不怕。

生2:我怕。

(其他学生笑,似乎有嘲弄的表情,此生有点不好意思……)

师:你们不要笑,他一定有怕的理由。嗯,那你为什么怕呢?

生2:(迟疑了一会说)有一天,我被冻感冒了,手冻僵了。

师:嗯,这个理由很正常。

(其他学生不笑了,好像认可了这个学生怕的理由)

师:接着我们来看看北风表情怎样?它吹得怎样?

生1:北风吹得越来越厉害了。

生2:很用力,把大雪都吹下来了。

生3:北风刮倒了很多东西。

师: 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读读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

师:北风气极了,它在想什么?

生1:你们这些讨厌的小鱼居然不怕我。

生2:我一定要把你们冻死。

师:还有可能想什么?同学们尽情想象。

生3:哼,看来不给你们点厉害尝尝,你们是不知道我厉害的。

生4:哈,看你在冰下如何生存。

……

唯一、固定的答案将会蒙蔽甚至扼杀学生的灵性,把学生拖到死气沉沉的边缘之地。优秀的教师不囿于预先设定的固定模式,反而期待着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和学生的奇思异想,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不可预料也许恰恰是把学生潜能唤醒的真实表现。因此,要尽可能地扎根于课堂内外,敞开和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应成为语文教师心中时时“敲响”的警觉和敏感。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在导与学、练与讲中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设积极、清新、彼此接纳欣赏的课堂气氛,让和谐、民主、多元、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M]. 朱佩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黄克剑.黄克剑自选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议课堂教学评价 下一篇:浅谈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