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阔龙水花灯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与发展

时间:2022-10-20 08:22:06

福泉阔龙水花灯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278-02

世界上任何—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那种称之为统一的、静止的、僵持的、平衡的、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民族民间文化而言,希冀其永远固守“原汁原味”、一成不变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社会的转型期更是如此。用众所周知的话来说就是:静止、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变化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无条件的。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和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化、城镇化、开放型的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期之中,既不是一切都在变,也不是一切都不变。哪些会变?哪些不会变?哪些先变?哪些后变?这是由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所决定,而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在黔南地区享有盛名的福泉阔龙水花灯,也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在社会的转型期,如果它能够找准和保护好自己的基本要素,并吸纳其他优秀文化以丰富自己,那么,她就会在转型期中获得新的发展,反之,则可能会在转型期中走向消亡。

阔龙水花灯曾经独领

福泉市牛场镇阔龙水村花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先是由当地老艺人石庆荣、石荣香、张海成等人建起了灯会,跟着就活跃在广大的农村。那时的花灯也叫“踩地灯”,演出的形式还较为简单,演员只有两人,一个叫唐二”,一个叫“幺妹”,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他们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唱,所唱的内容主要有“参神”、“开财门”、“十打”、“十退”等。过了农历的正月,他们又将行头收了起来,待到来年春上再行启封穿戴演唱。如此反复,熟能生巧,并在演唱中逐渐增加了新的内容,不断丰富了演唱的形式。因此,在民国初期,这个花灯会就已有了较大的改进,发展为“愿灯”、“台灯”等18个灯序,用曲已达到60多调,后来他们又吸收了川剧和其他剧种的表演形式,由“踩地灯”发展到唱地方戏(也叫“灯夹戏”),并收集移植了川剧等戏中的折子戏如《秋江》、《五家坡》、《五台会兄》、《山伯访友》、《天仙配》等20多个剧目。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福泉阔龙水花灯戏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有演职人员20余人,服装道具也较为齐备,每年游乡串寨演出,最高时达到几十上百场(次)。当时的平越(今福泉)一带因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诸因素的制约,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于是花灯便成为当地村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相聚、劳动小憩,人们都以能看到和听到一场花灯戏或哼上几调灯曲为乐。真可谓“花灯独领去,惟见西门水东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对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关心与重视,阔龙水花灯也曾经盛极一时,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们新创作的几出现代花灯戏参加省、州文艺调演和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花灯戏《逼婚配》获得省表演一等奖、《庆丰收》获省表演三等奖),当时的省文化局又于1957年在阔龙水召开了文艺工作现场会,表彰了阔龙水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先进事迹以后,更使阔龙水花灯远近闻名,阔龙水人也因此而自豪万分,昔日那种“好男不扮灯,好女不看灯”的习俗已是一扫而净了……

阔龙水花灯在社会转型期的尴尬境遇

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认为,对一个事物,必须从该事物的内部,从此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是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我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这就是说,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即所谓“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方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这里,既肯定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但同时也肯定了外因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除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部运动之外,外部条件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电脑网络等现代传媒覆盖率的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也同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广大的青年人,他们在文化生活中的猎新猎奇心理显露无遗,他们喜欢的似乎是迪斯科、现代舞、卡拉0K、电脑游戏等娱乐方式,那些古老的、传统的艺术形式已不再是他们娱乐方式的最佳选择。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象传统花灯戏这样的民间艺术对他们更是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他们甚至认为,当地的花灯戏太单调,太冗长、太土气,没有迪斯科、街糊那样充满激情,更没有电视、电影、电脑那样新鲜、精彩与刺激,因而不屑—顾。这样一来,不仅是流传—百多年的花灯艺术,就是那些曾经一度红火的民间艺术也同样遭到了从未有过的冷遇。

与此同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经济的追求的观念也与前大不相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钱并不光荣”,人们都会生方设法去赚钱,去追求应有的物质享受,曾经孕育和滋润民间花灯艺术成长的那一方土地的青年人不再以是否会玩花灯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以所创造经济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得失与成败,于是,很多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也因此看到和享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当然地,便没有多少人愿意再来学习这个不挣钱的行当了。其结果呢,不言而喻,花灯队伍的人员老化,后继无人,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阔龙水的花灯如其他民间艺术—样,走到了即将消亡的边缘。

传统花灯的出路在于注入新的活力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如果能够吸纳其他文化艺术的优点,借以改造和丰富自己,那么,这种文化艺术就能获得新的生命、新的发展,就会成为有希望的文化艺术。

传统花灯具有别的艺术品种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也不可否认,它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弱点。比如,花灯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受众面不宽,在演出中使用的又只是民乐和打击乐伴奏,没有较好的扩音设备,在观众人数较大的情况下演出,人们只能听到打击乐的声音,却难以听清演员的唱腔和唱词,等等。花灯戏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剧中人物,如果观众听不清楚唱腔,听不明白剧中人物的道白与唱词,自然也就索然无味了。

那么,人民群众曾喜闻乐见的花灯艺术还有没有发展的必要?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在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提高以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逐步突现出来,而且那种容易让人躁动的娱乐形式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又会平静下来,回归到去追求那种静谧的、植根于民族心灵的传统文化中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经济”、“多元文化”的发展势在必然,人们所需要的,绝不是单—的、千篇—律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只能是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文化新格局。因此,传承与发展花灯艺术不仅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也具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聪明的阔龙水人经过认真的分析,他们选择了走发展之路。他们认为,社会的人们在经历了转型期的一番躁动之后,确实已在开始走向反璞归真,人们开始呼唤传统文化,市场正敞开胸怀迎接那些真实的东西了。有市场就—定会有生命力。他们决不让民族民间艺术的这一奇葩从此消亡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上。

阔龙水一帮对花灯艺术的热心人行动起来了!认真地开展了社会调查,他们在看准市场之后,他们—是将队伍进行了改造,在原有老艺人的基础上吸收了10多名有文化的年轻人。二是吸收现代乐队和演唱的长处,购置了现代音响设备,训练精湛的器乐演奏队伍,排练优美的各种民族舞蹈,编创新颖的短小精彩的花灯戏,将热闹欢快的花灯歌舞与传统的花灯戏融合在—起。三是将花灯队更名为福泉市民族花灯歌舞剧团,大胆地走出村寨,走进市场,同时又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近年来,他们根据社会民情,编创了大量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花灯戏如《执政新风进万家》、《计生帮扶就是好》、《转家》、《一篮鸡蛋》、《吹鼓手招亲》、《请长工》等,由于节目丰富,表演形式新颖,且又有现代音响设备,使观众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演员们所表演的内容,并从中受到了应有的教育。

队伍拉出来后,可谓是—炮打响,人们对阔龙水花灯刮目相看了。可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花灯、喜爱花灯?让花灯的市场更大、更广阔?阔龙水人明白,光靠每年在市里组织的十多场演出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的。他们又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决定承接—些集体或一家一户邀请的演唱活动,虽然有人认为他们为了钱什么都干,向他们投以鄙夷的目光,但他们却不卑不亢,在演出活动中不断加入健康向上的内容;仍以自己认真的表演来感动观众、赢得观众、宣传群众。

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阔龙水民族花灯歌舞剧团终于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终于赢得了全市人民的认可。在这短短6年时间里,这个花灯歌舞剧新编花灯剧目40多个、歌舞60多个,培养了演员50多名,共演出了上千场,观众达20,多万人次。编排的花灯小品《喜迎奥运》荣获2008年贵州省第七届少儿艺术节小品语言类第一名,荣获全国少儿才艺大赛金奖;花灯小品《遇官》2012年荣获贵州省第六届家庭艺术展演二等奖;现在,他们不仅在福泉市内走乡串寨,在周边县市如瓮安、贵定、麻江、凯里,甚至在六盘水等地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为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阔龙水花灯队在探索中获得新的发展使我们得到了—个新的启示:任何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只要与时俱进,不默守陈规,只要以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同样可以焕发青春,同样可以充满活力,同样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充分显示出它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上一篇:室内设计中软装饰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论表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