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最直接 最朴素的最有效

时间:2022-10-20 08:16:08

我撰写的论文《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获得第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诚实地讲,这份殊荣应当归功于全国各家媒体当时忘我无畏采访报道的记者编辑们。因为活生生数万人的无辜丧生唤醒了中国媒体在人命攸关的大灾难面前的职业良心;因为中国媒体面对人命关天的命题突破了以往的职业矜持和循规蹈矩定势。

关于提出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依据和动机

大家知道,近几年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无论是传播速度、普及广度、参与深度、影响力度都对传统媒体发起了迅猛的挑战,有些竞争甚至把传统媒体晾在了尴尬的境遇。针对新媒体的迅猛攻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曾经对新浪、百度、搜狐、谷歌等几大网站的技术操作和运营模式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技术虽然覆盖全球,但投资商不是出自华尔街,就是在美国硅谷学成的博士、专家。他们投资网络技术的目的不在于传播本身,而在于赢利,完全是一种商业模式。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利润成正比。网络投资商为了赚取更大利润,只能在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便捷、自由、平等、互动、效应等方面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家网络的市场使用价值,进而实现最大化赢利的目的。这便催生了新媒体若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新媒体的商业运营模式远远优于传统媒体。我们所从事的纸媒,包括电视、广播及期刊都属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自诞生之时,就肩负着创办者自我宣传的使命。也就是说创办者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才创办这些媒体的。如我们从事的党报事业,最直接的工作目标,就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传播新闻,营造舆论。这种工作模式,实质是一种项目模式,为实现某一项工作目标而进行。项目模式与商业模式相比,商业模式的运营是无疆际、无控制的,完全随市场供需价格波动而自由运行;项目模式则只局限于项目自身需求的运作范畴,缺乏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失去市场需求,就等于失去生存价值。这应当是传统媒体在新时期与新媒体竞争失利的最根本原因。

据此分析,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真的会像有些预言家所断言的,在十几年甚至更短时间全部消失吗?我认为断言过早,也不成立。此为另一理论问题,这里且不延辩。但纸媒等传统媒体若不从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汲取教训,不寻找自身创新发展之路,仍然以传统的项目模式进行自我宣传式的新闻传播,那真有可能会在一定的时空消亡。针对此,出于一个传媒老业者,出于媒体人对从事大半生的传统媒体生存需求的原始动力和党报媒体不服输的朴素感情,我提出了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突破点。

关于论文提出的四个创新点

1 抢时效,时间越快越主动

传播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花费7倍的功率。这个定律表明了新闻传播时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要求新闻管理机构和新闻传播媒体,应当尽量创造确保新闻时效的制度和机制。但是,国内媒体以前的突发性事件报道,都得经过层层请示、严格审批才能,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被境外媒体抢了先机。即便是境外敌对势力的媒体恶意歪曲事实的新闻,也因为时效的先导性和稳定性进而形成反华舆论或不良舆论的主导。而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国内媒体一改常态,现场直击、即发即报,用最快的时效、客观的事实、真实的报道一直引领着世界舆论。

譬如,地震一发生,新华社打破常规,14时45分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14时56分,从成都发出第一张地震的图片,时效领先于全球各大媒体;人民日报社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一方面组织带领记者奔赴震区一线深入采访报道,同时组织撰写权威性评论文章,及时准确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

国内主流媒体第一时间的地震消息,不仅使公众及时了解真相、避免恐慌,使政府掌握实情,组织救灾,而且在全球媒体报道这场灾难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由此可见,“时间越快越主动”。论文在此提出时效的突破,不仅要求媒体从业者改善劳动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实质主要提出要在新闻管理制度上突破,改革创新,为传媒适应传播规律创造科学、宽松的机制条件和工作平台。

2 重细节,情节越细越感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尽管深陷灾区的只有近10万人,但是安居生活的13亿国人,甚至包括世界华人和国际友人,几乎都在同一时刻和灾区人一样惊愕、恐惧、悲伤、感动、激奋、努力。如此多的受众在无比大的半径空间中,能够同时被媒体感染,并同期抒发对灾区的同一种感情,其主要原因来源于新闻媒体强大的召唤力和深厚的感染力。

而中国新闻媒体能够发挥如此强大的召唤力和感染力,主要取决于媒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改变了以前“概念传播”、“宣传概念”等“说教式”的传播方式,创新地用灾难事件的情节和细节传播抗震救灾新闻,致使受众从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一功力绝非以前国内媒体“说教式”报道所能达到。

受众之所以能够因媒体的传播而“动之以情”,关键在于媒体能够把新闻事件的情节、细节原原本本地传播给受众。作为受众的人民群众,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是以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为依据的。他们从这些细节中筛选、取合。他们的情绪随着生活的细节而波动,而忧虑,而兴奋,正如“最原始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最有效”,这是人类形成的基本认识规律。新闻传播要打动人,感动人,就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尤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人们的意识存在多样性,认识呈现差异性,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受众乐于了解事实的经过和关键情节或细节,至于结论,受众更愿意由自己做出判断而“晓之以理”。

抗震救灾报道中,国内媒体创新采用细节传情,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在特大灾难夺去或伤害众多人民生命的惨烈事实面前,完全放下了“高贵”的身份,和灾区群众同惊、同悲、同苦、同喜、同奋。在传播同样的情感中,媒体也更加理解受众(即人民群众)对“欲知而未知的信息”的需求,因此媒体人也更能用常人的良知、普通人的目光向全世界传递记者在灾区发现的拯救生命、解救苦难的每一个细节。

情节越细越感人,主要倡导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这和我们以往的概念式传播正好相反。现在媒体多数还运用一种在美国内战时期即出现的倒金字塔式新闻写作方法。当时用电报发送战况消息,把最重要的信息概括几句话写在前面,称作消息导语。主要因为当时电讯经常中断,因此把最重要的放前面,后面的内容即使传不到,受众也能了解基本情

况。概括导语往往概念化强。而现在的媒体和受众不是面对战争,特别是世界从二战到冷战的结束,人们群众的生存形态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传播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人民更愿意接受细节的传播,由自己判断价值与是否接受。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社会意识多元化,受众接受传播的习惯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已经成为新的受众特色,媒体若依然采用概念式的传播方式“包打天下”,不仅方法过时不奏效,而且受众反感。

论文中罗列众多媒体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细节报道,正说明中国媒体在生命攸关的紧要关头,业已认识到了新闻传播中“情节越细越感人”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中国媒体切实践行“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思想的体现,说明中国媒体正在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努力顺应人类认识规律,重视采用细节感人、说服人,传播新闻,进而真正有效地为受众服务。

3 抓策划,议题越准越出彩

称抗震救灾报道为一场新闻协作大战毫不夸张,如果没有媒体的立体协作、奋力作为;如果没有大批记者扑进灾区、冒险报道;如果没有各媒体编辑部的调度指挥、协调整合,就不可能形成空前强大的舆论场,也不可能引领全球舆论。更不可能感染、激发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鼎沸热情。既然称之为战役,就必然有它的战略计划。战争中的战略计划就相当于媒体报道中的新闻策划,这场灾难报道能打成漂亮的胜仗,与各家媒体精心准确的新闻策划密不可分。

新闻策划是借用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我国媒体在新时期要努力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就应当抓好新闻策划,依据新闻事实,设置议题传播程序,严密策划报道的重点、切点、热点和思路,选取报道的角度、方式和手段,组织深入广泛地采访、深度分析、背景参照和挖掘深层信息,形成集约化的整体舆论场,遵循传播规律,强势引导人们关注。回顾抗震救灾报道,一个接一个的舆论高潮,所有媒体的报道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事实变化,随机进行准确的新闻策划,各路媒体按照各自的新闻策划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发挥出不同的传播优势,共同营造着一个接一个的舆论高潮。

这其中,根据新闻事实精心设置传播议题,精密策划传播议程,应当归结为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成功的经验。

4 聚合力,层面越多越有效

抗震救灾虽然是灾难报道,却营造了当时中国人心最齐、行动最一致、情感最统一、民族最团结的舆论氛围。美国媒体称“中国人顷刻由一盘散沙变成一块钢铁”。从媒体传播表面看是央视直播激发、感染、组织国人顷刻形成举世无双的一致心力和行为合力。但事实上,这~舆论高潮的形成,应当是众多分众化媒体共同协作的结果。因为,信息也同物质一样,存在着表层或“壳”信息、浅层信息、中层信息、深层或“核”信息。不同层面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传播形态要求。表层或“壳”信息,是以电子传媒先声夺人的传播方式见长而奏效。深层或“核”信息,是以纸媒的深度挖掘、背景分析、对比研究见长而奏效。汶川大地震,各个层面的信息处于饱和状态,为了及时有效地把这些“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信息”确切地以新闻方式传播出去,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无论是广电的还是报刊的、网络的、口头的,包括人群中所谓的“舆论领袖”和生活中的“消息灵通人士”等等。传播形态各异的众多分众化媒体和渠道,各自都发挥了自身的传播优势,用各个层面的新闻,传播同一个事实,表达同一种感情,激发同一个意志,聚合同一股力量,才形成了举国上下,情感、意志、行动高度一致的局面。

再说,处于意识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单靠媒体的传播来引导聚合意识多样性、认识差异性的全体公民,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的目的,是过于理想化的设想。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报道能够聚合全民族意志,凝聚全中国人心,根本原因还在于人民群众对媒体传播的自觉接受和心理认可。“大众传播”最终要通过受众对所传新闻的“自我传播”被接受,抗震救灾报道能形成“全国一声吼”、“华人一口腔”,能致使“全球同惊、同悲、同援、同发奋”,根本的原因就是各类分众化媒体,应对多层次的受众对象,采取针对性传播,进而形成了最强的合力。

从传播学意义上分析,最强合力真正的发起者、组织者正是媒体人与普通人同一的良心,是各类分众化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是潜在于每个人,包括分众化媒体人在内的所有公民心头的大爱和悲悯情怀。正是这股传播召唤力和心理应力聚合成中国空前强大的舆论合力,推动了抗震救灾从一个战役到另一个战役的顺利进展,确保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全面胜利。

关于新闻创新论点的形成与提出的时机

这篇论文在第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一等奖,应当说是对论文所提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点的认可。其实,论文中提出的“时间越快越主动”,“情节越细越感人”,“议题越准越出彩”,“层面越多越有效”不是什么高明的创造,这四点完全是新闻传播最原始的规律和最朴素的方式,只是我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新闻采用的管理制度和传受习惯导致媒体偏离或悖反传播规律。

中国媒体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中的创新勇气,实质是遵循新闻规律的勇气。媒体的这种勇气,是数万群众用无辜丧失的生命激发的,其中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论文中提出的“最原始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最有效”。比如地震发生了,人就压在楼板底下,人命关天!谁还胆敢拿那些新闻审查的“清规戒律”卡记者?再如,空降兵5000米高空跳伞,根本不符合操作规定!但人命关天,谁还顾及规定?人命,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抢救生命,就得直截了当,不容任何人阻碍。所以,报道的个例中都体现出“最原始的最直接”的观点,再用这个观点分析所有传媒的报道:“可乐小孩”、“痛截残肢”、“八方声援”等等,无需审批,无需检查,无需说教,一通百通。

回顾所有媒体的灾难报道,并没有采用以往那些说教式传播,几乎尽是新闻事实传播,传播过程很简单,很朴素,却十分有效。这中间,体现出“越朴索的越有效”的观点,用这个观点分析我们以往传播过程中的弊端:矫揉造作的多,概念作秀的有,故弄玄虚的也不少。正因为不朴素,受众不会接受,传播也就没有多大效果。这些观点放在常态环境是不可能提出来的,即使有人提出,也无济于事。只有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面对数万人丧生的事实,媒体才得以鼓起了创新的勇气。

我们应当把中国媒体在非常时期突破创新的成就物化下来,让灾难激发出来的我们的勇气和心中的大爱在今后的日常报道中永续,让抗震救灾激活我们的真情在新闻创新中永驻,用我们中国媒体业已创新的传播方式更快捷、更直接、更精彩、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资讯:我国政府网站大多很脆弱

近期我国网络安全势态严峻,记者从工信部获悉,1月4日至10日,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为178个,与前一周相比大幅增长409%。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吕京建认为。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大多很脆弱,易受攻击。对于政府网站的攻击者,吕京建认为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有组织的恐怖组织;一种是个别网络黑客得不到引导恶作剧;还有可能是民间的网络部队认为自己没得到重视,借以攻击政府网站希望被注意。

“政府网站,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网络还非常脆弱,没有很强的网络维护队伍”,吕京建表示,今后这些问题还会越来越明显,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全民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上一篇:预判新闻 生产思想 提升报媒竞争力 下一篇:新直播时代的纸媒报道策略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