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中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

时间:2022-10-20 07:01:42

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中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

[摘要]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内涵后,提出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学生缺乏规划的精神和能力、学业规划教育师资存在薄弱点两方面。对此,文章提出了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模式,教师导师在求学决策方面进行模块式导学,同伴导师在学业管理方面进行帮带式导学,二者相辅相成,保障了学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规划 教师导师 同伴导师

[作者简介]任丽丽(1971-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育人体系科学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B13JY008)、2014年度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C03-07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44-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就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才成长教育进行着积极探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专业教育、自主发展三方面类似于红、绿、蓝三基色成色原理,若协调得当,就会实现学生在校时学有所成,在职业岗位上能人尽其才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消极在学、恐惧就业等现象。因此,对大学生应及早介入学业规划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内涵

20世纪初,张恒亮先生提出了以求学决策与学业管理为两大要素的学业规划理论体系。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在大学教育期间对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期间的实际现状,包括自身性格能力特点、所学专业发展概况、社会客观需要、自己未来人生追求、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正确构建大学阶段新的期望空间,尽力融合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对自身的学业路线及其实现途径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在大学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针对相应计划进行优化的学业管理,争取以最小的求学成本获得大学阶段性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两大要素中,求学决策是指大学生在针对本科的下一阶段――就业或者读研――所涉及的发展方向、拓展领域而对目前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学业管理是指大学生在利用高校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下,对自身日常学习的具体计划与安排,以及通过实践行动逐步实现阶段性的学业目标。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规划的精神和能力。第一,规划理念薄弱。中学阶段,由于父母的管制和被窄化成“3+X”的单一高考目标让学生的规划流于形式。填报高考志愿是学生进一步求学决策的关键,但大多考生和家长并没有从生涯规划角度宏观地把握高考志愿,只是单凭高考成绩决策报哪所大学,平行志愿中往往出现工学类、理学类、管理类、医学类、综合类等完全不同类别的专业,并非是理性规划化下的一个具体的事业(职业)目标。规划理念的薄弱使得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意识,不能对学业路线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不能高效管理学习活动。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盲目随性的发展往往会陷入毕业就失业的个人发展困境。

第二,决策能力欠缺。大学生应该立足于所就读的院校专业,结合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自己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从而选择不同的学业管理模式,管理好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确保自己完成学业时储备充足的就业能量。中小学时学习很刻苦,但上了大学反而不学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脱离了家长和中学教师的管制后,大学期间在学业规划、专业教育、自主发展几方面需要自己做主协调时,由于缺乏评价证据的能力,难以在价值观、兴趣、技能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也不会对社会的实际现状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综合分析,不能及时、准确定位适合自己的学业路线及其实现途径,从而出现大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的松懈现象。

第三,行动策略缺乏。学生中学时期的学业行动基本由学校教师统筹管理,导致上了大学后的学生在学业管理上不懂得如何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如何随时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业管理策略。大学生求学决策定位后如果缺乏高质量的学业管理能力,不能步入所要修读学业的正轨,就会出现“常立志”而不能“立常志”的现象,会大大降低学业规划的实效。

2.学业规划教育师资存在薄弱点。学业规划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并没有被纳入培养方案,且无专职教师,而兼职教师在各自本职工作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下,如果兼职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全部工作会略显精力不充沛。此外,兼职教师还存在着其本职工作内容与学生在学业规划中直面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容、其成长经历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顺应时代的有关问题并不趋同等问题。熟悉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影响弱化于张扬的个性,教师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式的说教往往不起作用。学业规划教育中师资存在诸多薄弱点,不但要由专职的学业规划指导教师(以下简称为“教师导师”)担任学业规划教育工作,而且要考虑学生对学业规划教育的接受性。

三、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中实行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模式

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是一种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在求学决策方面由教师导师进行认知导学,构建不同发展模块,帮助学生决策在适合自身的模块内进行学业管理;不同模块中,由同伴导师针对本模块的学业管理进行帮带式导学,能有效解决上述学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导师在求学决策方面进行模块式导学。第一,认知教育。首先,教师导师就学校学籍管理文件、专业培养方案等共性问题对新入校的学生团体进行导学,解读专业特色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校对专业人才不同的培养模式等,让学生充分认知所在高校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其次,指导学生调查研究社会职业现状和社会发展前景,引入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相关性分析教育,如一对一的相关关系、一对多的相关关系等,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对将来有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介入性感知。最后再通过讲座、测试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探索。通过教师导师的认知教育导学,进一步提高大学新生评价证据、综合分析能力,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求学决策做好充分的信息和能力储备。

第二,决策教育。由教师导师根据专业和将来职业的相关性帮助学生规划几个发展模块,如考研模块可细分为本专业考研模块、跨专业考研模块,本科就业模块根据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关性规划出相应模块,对于一些专业学习有困难或更适合学习其他专业的同学,积极引导其进行转专业或辅修的学业规划。教师导师对规划模块分别进行决策分析讲座,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对社会的实际现状进行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激励学生及早进行求学决策。想考研的学生,必须加强有关课程学习的难度和力度,并扩大知识面,这部分学生就会主动选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助于考研的模式学习,如课程教学的分层快班、优秀生培养计划等;本科就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结合相应发展模块的就业特点思考在何时、何地、如何为将来的本科就业储备能量,如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辅修相关专业的双学位,多参加有助于实践能力的相关活动,如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学科或职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深入社会的见习、实习活动等。大学生在教师的导学帮助下及时进行求学决策,准确定位适合自己的学业路线,有助于其在学业上按规划进行自主管理。

2.同伴导师在学业管理方面进行帮带式导学。本文提出的同伴导师帮带式导学是指在高年级选拔培养出一批先知先觉的优秀学生,如考上研的或已找到工作,作为导师的助手,带动低年级不知不觉的弱势学生一起分享知识观念及学业管理技能的教育形式,如右表所示。

第一,同伴教育可接受性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分别研究证明,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问题相同,不但彼此在心理上容易沟通,而且接受者更容易接受信息并促使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发生改变。同伴导师与低年级学生有着相同的大学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经历和观念,与存在代沟的教师导师的说教相比,感同身受的同伴教育可接受性更强。同伴导师积极的示范暗示,会对初入大学的新生群体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激励他们及时审视自我,激发其内在潜能,借助同伴导师的言传身教迅速丰富自己。同伴导师帮带式导学避免了强行施加,推动学生积极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同伴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性。继续读研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可以辅导低年级学生,找到工作的学生对大学四年储备竞争能力的“得与失”的感悟、面试经历及对社会就业信息的反馈等对低年级学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鸟随凤凰飞翔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在同伴导师的帮带下,每个模块中的低年级学生及时借鉴同伴导师的成功经验并认真审视自己的现状,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在“自知”的基础上实现“自制”,尽量避免因“无知”而“无为”或因“后知”而“后悔”。

3.教师导师与同伴导师协同导学相辅相成,保障了学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同伴教育是在教师导师监管下借助各个发展模块中优秀学生的优势力量去帮扶相应模块中的低年级弱势群体。不同团队的教师导师和同伴导师需相互交流经验,统一共识,可以采取模块内有组织地交流或个人沟通的方式。同伴导师力量的补充,不但能帮助到所有低年级学生,而且减轻了教师导学工作的压力,有效弥补了目前普通高校学业管理规划教育中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学业规划工作的实效。低年级的同学能找到优秀的“前辈”求助,高年级同学好的经验能及时发扬光大,如此良性循环,保障了学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心有所想,劲有所用,学有所成,业有所就。

[参考文献]

[1]周西安,王立军.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育探索,2012(4).

[2]张晓明.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J].教育探索,2011(4).

上一篇:浅议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与队伍建设 下一篇:共生视域下高校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