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0 06:48:56

浅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和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高低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实验,特别是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实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课本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做,不能用演示实验甚至口述替代。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甚至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动手进行自制教具、设计实验等活动。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动手进行自制实验教具。如: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都不掉下来;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地吸附在一起,直到只抬桌面就可以把桌架带起来。

二、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再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指出每种正确做法的优、缺点及错误做法的缘由,还可以改变一下题设条件再让学生思考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深刻、灵活、流畅,从而探究和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三、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直接面对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便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压强教学中,为探讨“压力作用效果是否与受力面积有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经历或看到的现象进行情景设置。情景一:我们平时都用刀切菜或削苹果,每个人都懂得用刀口而不用刀背工作。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刀口、刀背进行切菜、削果效果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情景二:组织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让学生自己体会:压笔尖处的手指比压笔尾处的手指疼。学生感受后,老师引导:(1)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发学生猜想:①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②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制订计划设计实验。(3)收集数据。(4)分析论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可根据情况多加采用。

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例如:在讲授“大气压”时,可以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盖住并倒放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没有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位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有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可以在扬声器上放几个用彩色做的小球,扬声器不发声时,彩色球不跳动,扬声器发声时,小彩球就跳动起来。这说明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产生的。通过演示,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

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仅可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易于接受,而且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光学的过程中,有许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如:(1)汽车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镜能把放在其焦点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学生的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增强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方法和途径很多,我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努力,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出大批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唐国安.中学物理课程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3]宓子宏.物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EWB仿真软件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生物复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