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也可以有“自然保护区”

时间:2022-10-20 06:02:41

大学也可以有“自然保护区”

新生入学有那么几天了,现在的学生都学着用环保的眼光去看问题。最早几天的慌乱过去之后,他们肯定会一一鉴定学校的各个细节,进而对本校的生态系统、自然风光提供能力进行一次整体评估。此时,或许有些新生会不高兴,因为他们发现,学校里除了楼和操场,几乎没有“自然界”,更谈不上有“荒凉”。

用环保的眼光去看问题,大一点说,是努力用生态文明的眼光来衡量万有世界;小一点说,就是用几个最简单的指数,去评价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态度和做法。笔者最近看到了《北大的秘密》,很有感触,写的是北大校园生态系统的故事,作者是北大生命科学院一名研究生,他花了好几年,观察北大校园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生物,探讨北大生物多样性尚且完好的原因,呼吁人们保护校园生态系统。

事实上,作为知识汇集地,有些大学却并不太清楚如何培育、滋养、保护自身天然山水风光。有一次受邀参观某省的大学城,管委会和开发者很自豪地说,这个大学城的地块很大,种的一些树甚至是花巨资买来的原始森林里的大树。校园面积巨大,可路都是直的;水面也有,但全都做了硬化和衬砌;楼盖得倒是不高,只是每一座都棱角坚硬、飞扬跋扈。

而一位北京市属师范类院校的教授说,他们学校很有意思,这任校长来了,喜欢火炬树,于是校园里哪儿都种上火炬树;下一任校长来了,喜欢松树,于是火炬树通通砍走,换上了松树;第三任校长来了,喜欢棕树――虽然北方并不太适合种,然而也要种起来。在这样的学校,绿化层面上的种树都如同儿戏,生态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何谈起?

北大校园里是有一些荒凉存在的。按照《北大的秘密》的描述,在这块地方,一年你能看到一百多种鸟类,几十种陆生脊椎动物。我也经常到北大北部去观鸟,我喜欢这片独一无二的“荒凉”。但我也一直在担心,如果无法遏制无限制改造自然的冲动,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在看到诸多的校园生态破坏性事件后欲哭无泪。

我总以为,一个大学能否生产出优秀的思想,与有没有大师固然有关系,可与有没有大自然也很有关系。国家文物局把北大的未名湖区定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如果国家林业局也顺便把北大北部地区定性为“自然保护区”,那么这个地方受破坏的可能性就会少一些,“生产”出好思想大智慧的几率,也会大一些。

然而有时破坏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当人们有力量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改造自然。铺上人工草坪,种上人工花,稀疏地安排上几棵树,中间再挖个四面衬砌的小水坑,这样,风光看上去仍旧美好,而安全感却油然而生。

但自然界最大的特点是隐藏、是互相保护。浓重的树阴,本地的野草、灌木和乔木,每一个物种都有,但每一个物种都不成为强势,因此杂意盎然、天机处处。在这样的地方,人们会深知生物多样性是多么宝贵,它是人类偏好的风光多样性、思想多样性的自然基础。

校园生活大概是人一生中较美好的一段记忆。但美好的时代也可能是受伤害的时代,有许多伤害是潜意识的、不易知觉到的。生命的过程本来就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外界的丰富有益于培养内心的丰富度。而大学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院”,保护生态系统、尊重自然,相对还算容易。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都无法实现对自然好一点,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才可能热爱自然?

【原载2007年9月14日《新京报》】

上一篇:一位母亲的留言 下一篇:文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