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教常新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20 05:58:58

常教常新的语文课堂

季羡林先生的《成功》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和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理有据地摆事实讲道理,还加入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和你面对面地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隽永的语言,仔细品味,令人感悟至深。从教十年,这篇议论文笔者是第四次备课了,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以及如何导入,如何安排教学步骤等等,每次备课都有新的想法,新的启发。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让笔者享受这个过程,沉浸其中,自得其乐!

一、处处留心谈导入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这个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如果学生脱离了兴趣而学习语文,那一定是一种痛苦。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

第四次备《成功》一课,按照以往教学设计也可以完成教学,但总觉课堂上缺少了“新”,教者难以融入课堂,教学激情难以迸发,于是想做些改变、尝试。

笔者想到以“励志·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播放关于澳大利亚的力克·胡哲的一段视频。这是一个天生没手没脚,却活出不设限的生命奇迹的人。他以“激励他人”为生命目标,创设“没有四肢的人生”非营利组织,实行各种创意性善,至今已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举办1500多场演讲,给予(接受)数百万个拥抱,自称为“拥抱机器”。在他21岁大学毕业后,取得会计及财经规划双学位,熟稔投资,并拥有自己的公司。2005年他被提名为澳洲年度青年楷模。他出版过两片畅销全球的DVD,写了一本书,为他量身打造的电影《蝴蝶马戏团》则在2009年获“门柱影片计划”最大奖。看完这个视频,学生都倍感震撼,但如果真让学生谈些感受,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呢!如果结合季羡林先生的《成功》讲授,以此作为文章的导入,对于学生更具启发性。

原先笔者是通过初一学过的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总结得出: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就这样,笔者将文章的导入直接插入视频,无需赘言,学生就明白力克·胡哲的成功来自哪里!

魏书生老师说过:“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不同的课,不同的教师,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教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教学导入不仅要有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还要讲求艺术性、简洁性,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语文学习的过程需要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样语文教学也需要“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有条不紊理思路

按照议论文的常规教学思路,扣住议论文的三要素,笔者首先确定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从生活中寻找论据。

笔者PPT呈现的内容为:

学习目标:

1.能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理解其独特性。

2.体会文章结构的条理性和表达的简明性。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整体感知:

分别划出作者对成功以及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对于自己的天资,还是客观一点好。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天资” “勤奋”“机遇”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作者是否认为它们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

成功需要天资和机遇,但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只有勤奋这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学习本文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有条不紊地理清思路,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这片天地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的舞台。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三、活学活用晒积累

在确定三维目标时,笔者考虑到本文语言和行文的特点,重点加入要学生“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的内容。也就是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具体现象进行探究的环节。此环节“一石三鸟”,其一,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的观点;其二,给学生“晒晒”自己语文素材的积累的机会;其三,再次强化文体意识,明确论据如何为论点服务。在“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环节中,笔者充当两种角色:一是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是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同时教学情境的设置也很重要。笔者在情境设置上特别介绍季先生的生平,并点明季羡林先生本人就是一个成功者,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总结,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文本中,思想产生共鸣。

笔者的PPT呈现的内容为:

深入探究:对于上述观点,作者是怎样来支撑的?晒晒你的“智慧囊”。

1.成功需要天资:(道理论证)(正反对比举例论证)

师举例: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上过任何舞蹈学校,她蔑视艺术教条和既定法则的勇气来源于她无人企及的舞蹈天分。而电视剧《我的太阳》中那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牺牲家庭,可是专业成绩平平,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生补充:指挥家周舟。

2.成功需要勤奋:(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生举例: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勤奋求学。

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常常因为全神贯注不知道管理员下班关门而被反锁在内,可他毫不在意,又重回书堆中,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

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发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房放一盆冷水,把手指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了11圈。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做诗。邻居家有事喊他去做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带着他到处赚钱,不让他学习,结果不到20岁就“泯然众人”。(江郎才尽)(丁俊晖)

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同学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闲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效,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3.成功需要机遇:(举例论证)

生举例:

歌星周杰伦本来在一个饭店打工,有一次,著名音乐制作人吴宗宪到这个饭店吃饭,偶然间听到周杰伦的歌声,认为很有个性,就把他带到了音乐的世界,将他培养成著名的歌星。

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可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了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自己也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卓别林替母演出。

(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影响极大。)

此时,课堂高潮迭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后,思维的火花迸溅,学习的过程学生乐在其中,教者亦沉浸在自我营造的幸福中,教育的幸福感在此得以实现。

四、挑战大师拓思维

在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时,季羡林委婉而不失尊敬地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这是“因为写的角度不同”。那么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你是否有新的见解或补充?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成功需要合作,团队意识;

成功需要方法;

他说,我曾试过把生活焦点放在我不能做的各种事情上,老是想着我不能拥有的东西,或我不想要的东西,于是忘记了我实在拥有的一切,我相信在我生命中,要奢望得到手和脚……单单奢望是没用的,我领略生命几个重要的守则:第一样是要感恩,要感恩实在不容易,当我八岁时,我便为自己的生命下了定论:“我永远不会结婚,永远不会找到工作,永远不会找到人生目标。”牵着妻子的手也不能,我又怎能做个好丈夫?总有些时候,要笑也笑不出来,总有一些出乎意料或你不能明白的事,你不知道能否撑下去,就像生命中经历风浪,你不知道风浪会持续多久,今天我想与你分享我学会的生命原则,你也可应用,忍耐是美德,要忍耐是不容易的,认为自己不够好,这是最大的谎话;认为自己没价值,这是最大的欺骗;我热爱生命,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常常笑?”我回答:“说来是个很长的故事,但也是很简单。”力克·胡哲以亲身的经历分享如何战胜困境,如何领略全新的角度去看生命,凡事感恩、做远大梦想和永不放弃,他经常向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演讲,分享重要的生命原则和态度,教人们得使足力量去跨越一切逆境,“没手、没脚,别忧虑!”

结合力克·胡哲的演讲得出:

成功需要自信、乐观;

成功需要感恩、作远大梦想和永不放弃。

最后以这样一个问题与开头形成一个呼应的同时也收束全文,告诉学生如何去争取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讲授完本文,笔者庆幸自己用心备课,“常教常新”,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塑造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形象。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也享受这一过程,乐在其中!笔者以为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李高英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225002)

上一篇:论《墙上的斑点》的模糊意蕴 下一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横向沟通的策略模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