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学案——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自控学习能力的捷径

时间:2022-10-20 04:21:45

学生做学案——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自控学习能力的捷径

[摘

要] 初一年级数学作业量不是很大,许多学生在做完作业之后就感觉无所事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初一学生的数学自控能力的缺失. 本文从让学生做学案的方式入手来达到快速培养学生数学自控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做学案;自控能力;初一;捷径

■ 问题的提出

许多教师会发现,初一学生经常在自习课上聚在一起聊天,原因是作业做完了. 由此可见,学生缺失了自我监控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它包括计划、检验、调节、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发展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 从总体上看,学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特征,符合从它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自动化、迁移性逐渐提高、敏感性逐渐增强、从局部到整体等基本规律.

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实质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形成自我评价数学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掌握矫正和控制数学活动过程的技能,养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悟性,从而深刻领悟数学的真谛.

■ 解决方法

(一)准备学案,让学生养成积极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这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 《礼记·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预习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 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初中的学生,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显而易见,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 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摈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那么如何预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做学案给其他学生检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预习. 现在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课前把准备好的学案发下去后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完成就行了. 学生拿到学案之后基本上都是先做题,等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时才会去翻翻书,这样看书是不完整的,如果他们会做学案上的题目那去翻书就成为小概率事件. 等学生完成学案上的题目后回过头来想想觉得仅仅是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一份练习题而已,至于这份练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疑惑点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学案的精华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等是一扫而过,甚至忽略不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出的学案来出一份学案供其他学生检测预习效果,同时自己也利用其他学生出的学案来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 这样学生想要把这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写出来就得仔细看书,真正意义上把书上的内容看懂,在学案的例题部分可以原封不动把书本上的例题搬到学案上,也可以从参考资料上找,前提是要难度适合,这样在找例题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把握试题难度的能力;在练习环节同样也可以把书后习题搬上来,也可以对它进行变式之后再搬上来. 当堂测试环节的题目选取同样也非常考验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书本内容,自己出的这些题目有没有把所有知识点包含进去,每题的分数怎么分配,批改时每题的得分点是什么,等等,这些事情都能不断提起学生认真阅读书本的激情,甚至有些学生还把许多参考资料都翻个遍. 例如在做“有理数的乘方”学案时,书上提供的例题是(-4)3=?有的学生就对这个题目进行改编,变为(-4)7=?-47=?-(-4)7=?还对这些题目要求写出正确的读法,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当其他学生在做这份学案一不留神就掉进陷阱时,出这份学案的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还有这个学生在讲解这些题目之前自己肯定是对这些题目了如指掌了,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另外,要提醒学生做学案时要留有空白. 留白就是让学生留下自己去发挥的舞台.

(二)反思学案,提供反思方法,养成反思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根据平时和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能在学习上进行反思的不多. 数学自我监控能力往往是在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它的重点在于对思维活动的检查和调节.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思培养,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每次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写在学案的留白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别人学案和自己学案进行深加工.

1. 思所得. 每次课后都要求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学生精心准备的学案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反思自己通过做学案是否真正理解了书本内容,学案的层次性和中心是否明确. 通过反思真正意义上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这堂课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本节课和上节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老师上课的思路是什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哪些深化、扩展和补充,其他同学为什么考虑到. 例如在学完苏教版七年级《科学记数法》后,学生结合学案分组讨论得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由具体的问题归纳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以及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及其逆向思维. 许多学生就在学案上写到,科学记数法是对上一节课有理数乘方的具体应用,老师上课是采取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难点交给学生讨论得出的;在科学记数法上比较难理解的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亿5000万千米等.

2. 思所失. 即反思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者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 这是反思的关键. 许多学生会做很多数学错题集,可是数学成绩依然如故,难以提升. 所以,在每节课后可引导学生借助学案去反思自己的错误之处,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易混点应多思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澄清概念的理论依据. 例如在《科学记数法》课后,许多学生就写到2800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时就只看见2800,漏掉万. 究其原因是审题不仔细. 还有在计算中也会出现拦路虎,如108×1048=?2×1021+3×1020=?究其原因是对有理数乘方没有理解透,不会进行转化,像108×1048=?实际上就是8个10相乘的积与48个10相乘的积再相乘,结果就出来了.

3. 思所疑. 学习贵在质疑. 学生在做完学案之后都会在留白处写下自己的疑惑等待课上和课后解决. 例如学《科学记数法》前,许多学生都写到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但是像0.000123这样的小于1的数能否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呢?如果可以,又该怎么表示?书上介绍了正数可以表示,那么负数能否也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呢?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n为正整数,1≤a

4. 思所难. 在学习中, 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学习的成败. 所谓教材的难点, 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 如果学生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设想等写下来, 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 长期坚持, 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处理难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有理数混合运算》时,我就让学生在做完学案之后考虑这一节的难点在哪里,怎么来攻克. 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难点在于运算符号的确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要对运算法则掌握得非常熟练,还有不能出现计算上的错误,如■×■×■×■=■,而不是■,例如计算-2■×-1■-32÷(-2)2×(-1■)=?解本题时应注意:-2■与(-2)■的区别;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不能看错运算次序;除法转化成乘法时(-2)2要转化成■;在运算过程中,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三)评价学案,建立评价机制,促进良性循环

评价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 因此,在每次学完新的内容后都要对他们准备的学案进行评价. 具体采用三步走:

(1)学生自评. 当学生完成反思之后,根据自己所做的学案来判断这份学案的质量如何.

(2)小组互评. 一般以4~8个人为一组,让每位学生都发表自己对同一份学案的意见,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暴露思维过程,同时还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最后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

(3)集体评价. 等到小组评价结束后,每一个小组都推出1~2份最好的学案参加班级评价. 让学生集体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加全面,同时经过大家的评价学生也能理清思路、巩固知识,统一认识,对以后如何做好学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总之,做学案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体.

上一篇:肯定 第1期 下一篇:基于思维导图支架的中学数学概念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