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遥远的掌声响起

时间:2022-10-20 03:50:52

学校与学校最本质的区别不是它的规模与校舍,也不是所谓的教育质量,而是它生生不息的学校精神。因此,校训和校风便理所当然地作为学校精神的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存于大大小小的校园。也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创建校训校风与培育学校精神成为可以互换的一组名词。

我对这种认识产生异议,还缘于对《遥远的掌声》一文的解读。

以《正义论》一书奠定了在学术界不可撼动地位的当代社会学大师罗尔斯教授在哈佛的讲堂上讲完最后一堂课,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能做独立思考,自下判断。当他走下讲坛,全部学生鼓掌致谢。罗尔斯快步走出讲堂后许久,掌声依旧不衰。中国留学生吴咏慧的双手拍得又红又痛,便问旁边的英国同学,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作者称这“遥远的掌声” 就是哈佛精神,而哈佛的学生称母校是“心灵的故乡”。

学校精神应该从学校成员的行为上进行提炼和概括。它必须考虑:一定有一群人是我们所尊崇的,一定有一群人是我们所骄傲的,一定有一些故事是我们可以回味的,一定有一些什么是别人所没有的。而这些独特的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正是人文精神的充溢。人文精神才是学校精神的核心。

有位老校长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末,学校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准备到上海应聘。这位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之高可以说在我们整个常武地区都是少见的。老校长知道后,二话没说亲自开车送那位老师去上海。到上海后,他以“老上海”的身份为这位老师做参谋,直到他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不久,那位老师却又回到了学校。很多人都不明白老校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教师出去之后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会十分真诚地、尽力地支持。”这是常挂在老校长嘴边的话,注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支持,一切从个体出发,学校只是人才发展的“试金石”,这正是他对教师发展的理解。

理解,折射出人文精神培育的光芒。

一个学期快结束了,在布置工作的行政会议上,一校长请教科室主任写学校工作总结,教导主任制订新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另一位中层干部执笔学期德育工作总结……任务分配出乎众人意料,三位接受任务的年轻人更是有些纳闷,这不是越位了吗?校长说话了:“你们要作越位的思考,要站在学校整体的角度来考]……”

期望,应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要义之二。

学校人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走进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当教师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帮助,当教师出现失误的时候给他们一点宽容。宽容教师有时比关心教师的生活更重要。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着教师发展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人无完人,谁能无过?但“有容乃大”,对管理者是如此,对被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这才是真正基于人本的思想。

宽容,应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要义之三。

所以,承建生命的家园,我们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 有一天,当一所学校被人们视作心灵的故乡,规则、自由孕育其中,那儿一定有些什么人是我们所尊崇的,一定有些什么人是我们所骄傲的,一定有些故事是我们可以回味的,一定有些东西是别人所没有的……你能说这样的学校在思想上还是贫瘠的吗?你能说这样的学校还不具备一种精神吗?

似乎,又听到了那遥远的掌声。

(蒋惠琴,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213100)

上一篇:浅谈艺术教育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下一篇:让青年教师成为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