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译者主体性分析

时间:2022-10-20 03:33:47

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译者主体性分析

【摘 要】本文从解构主义影响下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出发,仔细解读朱纯深《荷塘月色》译本体现的译者主体性,揭示了文学翻译中可能要用到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技巧,并重申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纯深;译者主体性

1、引言

朱自清先生处于大革命失败之际,深恶现实却救国无门,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抒发了他对现实的逃避、内心的醇美的期盼、对安静的生活理想和感情寄托。众多叠词拟声词以及独具匠心的修辞平添了文章连绵悠长的美感。

朱纯深的译文是文学翻译中的典范。对于翻译标准,翻译界盛行了众多理论。tytler提出原文风格的再现是翻译中的重要准则(tytler,1971);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翻译标准(刘重德,1979);许渊冲指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要想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语体以及行文风格,译者必须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许渊冲,1984)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思潮兴起,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译者要打破原语文本唯一权威性的藩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70年代,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翻译的重点由原文本的作者转向译语文本的读者,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主体性源于译者隐形。韦努蒂提出了译者隐形的概念,认为译者隐形由归化翻译作为英美翻译界的主流翻译方法所致(venuti 1995:20)。译者在这些翻译作品中都是“隐形人”。他主张“异化”,号召译者采取抵抗翻译策略以显示自己在翻译中的存在。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译者主体性主要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主观阐释,译者的独有的译文风格、文化和审美取向、判断力和创造力。译文不应当遵循死板的对等,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将自身因素融入到译文当中。

2、篇章分析

译者主体性在《荷塘月色》朱纯深的译本中得到了充分巧妙的发挥。朱没有对原文进行一字一句死板乏味的翻译,而是尽其所能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不乏创新,使得译文译笔生辉。

2.1译者主体性发挥—音律美

1)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now at night, it looks more solitary,)in a lush, shady ambia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蓊蓊郁郁” 译成了“lush, shady”, 两个首尾相接的短摩擦音“sh” 达到了音律上的整齐,传达出宁静,阴森的氛围。远非thick and green”能比。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虽未保留汉语叠词的效应,但辅音/w/的重复音律美引发人头脑中曲折小路的联想。“田田”所表达出的荷叶一望无际的意境也通过译文展现出来,“silken”一词用暗喻的手法创造出似乎手尖在荷叶间缓缓滑过的轻柔感。/s/,/f/,/l/虽非叠词,辅音本身的特质传递出了“田田”所蕴含的柔滑之意。

2.2译者主体性发挥—意境美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breath”指空气的慢慢移动、漂浮,淡淡清香仿佛扑鼻而来,沁人心脾;drifting一词化静为动,好似一个个具有形态的音符由远及近而来,意境倍出。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which, in the floating transparency of a bluish haze from the pond, 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中文是意合的语言,只需将几个意象放在一起便能使人浮想起一副美丽图画。译者在翻译句式上有所创新,将所有的意向都融合到一个句子当中,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副完整的唯美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本是明喻,却将其译为暗喻,更为自然。而“floating transparency”的抽象化也是译者的再创造,与“haze”相呼应,将朦胧的意境美营造得淋漓尽致。

2.3译者主体性发挥—形式美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译文除了将原句的意思准确传达出来,也保留了原文的对称特性,根据原句的侧重性的把握,译者重新安排了译文顺序,用“as much as”连接,意思连贯通畅。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as it is tonight, basking in a misty moonshine all by myself. i feel i am a free man, free to think of anything, or of nothing. all that one is obliged to do, or to say, in the daytime, can be very well cast a side now.

原句是一个重复句式,体现的是作者在月色下感受到的内心宁静,这种重复同样通过英语的句式表达了出来,译者是在开头运用了分词短语,在句末运用了被动语态,分词的运用体现了句式的多变,表达简洁而流畅。

3、结语

《荷塘月色》以乐景写哀情的意境彰显了这篇散文的不朽魅力。朱纯深先生的译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文。本文探讨了朱纯深英译《荷塘月色》中主体性的发挥如何影响译文传神的表达,再现了原文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kathleen, davi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michigan,2005.

[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3]刘重德.试论翻译的原则[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朱纯深.翻译探微[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

上一篇:新课改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下一篇:论我国运动器材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