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类、科技类报刊体制创新的必要性与关键点

时间:2022-10-20 03:21:12

行业类、科技类报刊体制创新的必要性与关键点

创新是贯穿传媒业发展历程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也是困扰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创新蕴涵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要有明确的创新方向。这里所说的创新环境应更多地将其理解为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与引导,而明确的创新方向则涉及到创新的具体内容,从一般层面上来看可以分为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以往我们对技术层面的创新提得比较多,比如媒体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经营上的创新等,较少深入到体制层面的创新。但对转型期的媒体而言,无论是面对现实,应对当前的市场变动和媒体格局,还是面临将来的战略转型,都无法回避一个根本性的、重大的课题,即体制创新。不涉及体制的创新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不可能取得可持续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曾经强调:“体制是主导报刊业经营机制、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报刊业的改革必然要从体制入手,通过体制创新来实现报刊业改革的各项目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报刊方面的改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党报、党刊或时政类报刊,按照宣传、经营两分开的方式进行试点,其宣传编辑业务实行事业体制,经营部分可转制成企业体制;另一类是科技类报刊,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部分出版单位进行整体转企改制的试点。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众出版)是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行业类、科技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制试点单位,在同类报刊改制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卓众出版在改制前为机电商报社(旗下含一报十刊),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称中国农机院)主办,以编辑出版行业类、科技类报刊为主要业务,旗下的出版物包括一份行业报《机电商报》和《车主之友》、《汽车导购》等10种科技类期刊以及商业化运营的卓众汽车网。

改制是行业类、科技类报刊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业类、科技类报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6年起,国家先后几次进行了集中治理整顿。整顿后的平面媒体市场,数量减少,结构更趋合理,市场化程度也有一定提高,但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因为历史的原因,行业类、科技类报刊的体制情况复杂,既有隶属国务院各部委和协会的事业单位,又有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事业单位,还有的报社已经是企业性质。究根寻源,体制障碍在资金、管理、运作、人才各方面引起的一些弊端成为他们持续发展的瓶颈。

卓众出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尝试与摸索,走出了一条产品创新和理念创新的道路,但同时也逐渐感受到体制对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资金、品牌、人才三个方面。

资金方面,原机电商报社是中国农机院的二级单位,无法作为融资主体在吸引投资伙伴、加大投资力度等方面有所作为,资金的瓶径亟需突破;品牌方面,在卓众出版改制前,旗下各报刊拥有各自独立的品牌,对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无法运用品牌优势,不利于长期规划与发展,同时也为经营带来诸多不便;人才方面,如何吸引与留住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激励约束机制的滞后与欠缺问题凸显出来。

因此,转企改制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成为机电商报社一报十刊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鉴于这样的思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新出办[2006]616号)等文件的精神,机电商报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改制方案。

改制的五个关键点

就卓众出版自身在改制过程中的体会来讲,针对行业类、科技类报刊的改制,有五个重要的关键点。

制定适合自身的改制方案 针对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中央提出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据此新闻出版总署也于2006年出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新出办[2006]616号),根据以上原则,《实施方案》中对实行事业体制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改革目标和根本任务分别提出了要求。

机电商报社在认真研究、解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属行业类、科技类报刊的特点,制定了整体转制的方案,在方案中拟将机电商报社直接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制方案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之后,由机电商报社一报十刊整体转制而来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在北京市工商局正式注册设立。目前将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和保障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对外合作,拓宽发展空间等方面逐一调整,分步骤地稳妥推进。整体转制将对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尽快转变为独立面向市场的主体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加强党的领导和内容保障机制 媒体作为和舆论阵地,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宣传教育任务和引领正确健康导向的工作。尽管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发展出版产业,但是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永远要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占领更为广阔的宣传阵地。

卓众出版改制前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在机构和制度上严格监控,确保正确的宣传导向。改制后,为了进一步保障党管媒体制度的切实落实,卓众出版成立党委会以加强党的领导。同时在内容把关方面试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为此公司设立了总编室。总编室除了负责各报刊的定位与质量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握报刊的内容导向,在涉及重大政策问题的选题方面严格把关。通过严密的组织保障制度,在卓众出版,党对媒体的领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内容保障机制也更加完善。

明确出资主体 在过去的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不明确,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新闻出版领域的改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便是明确出资人主体,完成资产处置。我国的报刊资产全部属于国有,国家派出的法人代表、社长、总编辑代表国家管理报刊。报刊出版单位要转制为企业,要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就要明确资产归属,确定出资人。

卓众出版现有一报一刊一网是在中国农机院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所有的在职办刊人员都是中国农机院的员工,办刊场所也一直设在中国农机院,因此中国农机院就是现在所有报刊的唯一投资方和产权所有方。因为中国农机院本身就已经是一家中央企业,这就彻底解决了出资人主体的问题。成立由中国农机院独资的卓众出版,继续整合、重组部分行业内以及社会优质媒体资源,通过集约化经营做大做强。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媒体的体制创新是庞大、复杂、艰巨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转企改制,由原有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真正的企业。具体包括资本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为基本单位构成的法人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制度,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卓众出版改制后,成为了一个独立面向市场、具备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并要逐渐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建立董事会领导之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的模式设计治理结构,合理进行权责分配,保证公司有效运转。

降低改制成本,平稳进行改制 许多媒体进行改制都有一个绕不开的焦点问题,就是身份置换与转变的成本,这也是一些媒体转企改制的最大障碍之一。

而卓众出版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在正式改制之前,卓众出版经过自身努力,已随中国农机院进入中央大型科技企业序列,所有的员工已经是企业身份,实行了企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员工定期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因此转制没有增加更多的负担。

同时,卓众出版在改制过程中按规定履行民主程序,改制方案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据劳动法和公司章程,公司与员工进行双向选择,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改制后,所有进入卓众出版的员工继续按北京市有关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这些都为卓众出版的顺利转制创造了平稳的过渡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卓众出版的整体转制中,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家将主办权和出版权合一的报刊出版单位;第一家对科技期刊进行改制的出版单位。目前,卓众出版正将改制的后续工作推向深入,力争在未来将公司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传媒集团。

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媒体的体制创新将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面临新的突破。可以预见,媒体的改制和发展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

作者系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跨越2007――《传媒》新年献辞 下一篇:从传媒品牌走向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