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防范

时间:2022-10-20 01:10:41

在临床检验前的抽血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使红细胞遭到破坏,产生溶血现象。溶血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也有临床操作不规范的原因。这不仅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使临床医生不能正确做出诊断,延误治疗,也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2010年1月~2012年10月对血标本溶血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0月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发生溶血94例,其中男51例,女43例。在这过程中,对每一份溶血的标本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根据患者当时的情况、所使用标本的容器、操作人员采血的操作方法及标本的保存、送检和分离进行了分析归类。

标本溶血的原因

穿刺困难和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62例(66%)。原因:①穿刺困难:患者静脉充盈不良,血管弹性差,导致穿刺困难,采血时间延长,造成部分血液凝固,使红细胞机械性破坏,造成溶血;穿刺技术不熟练;低血容量患者和新生儿。②操作不规范:穿刺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吸血,都可造溶血。采血过程中,静脉穿刺处消毒液未干即开始采血。抽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头在静脉中反复进出,造成局部血肿和血样溶血。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将止血带扎的时间过长,过紧,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输液过程中,从输液处抽血。向真空管插入针头时,直对管底,没有斜插,由于真空负压,血液迅速流入管底,并与管壁碰撞,造成溶血。采血时未避开血肿,冻疮,炎症等皮损处。采集有抗凝剂的标本时,操作者用力摇匀,剧烈晃动。

分离过程中操作不当12例(11.7%),原因:①检验科收到标本后未及时分离血清。②用离心机离心时,转速过快,造成红细胞破碎。③干燥管采血分离血清时,血块没有收缩好,用硬物强行剥离。

标本的保存和运送不当11例(11.1%),原因:①标本采集后放置于窗台上,冬季由于温度太低造成冷冻。②运送过程中剧烈振荡。

真空采血管质量不过关8例(8.2%)。真空采血管不合格,负压过大,血流出过快,产生气泡,或密封不好,造成血流不畅等。

溶血性疾病1例(3%)。

防范措施

标本采集人员应苦练基本功,掌握标本采集的正确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特别是针对年老体弱,低血容量患者和新生儿,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选择过细的静脉,更不能从输液管处抽血。还应避开血肿,冻疮,炎症等皮损处。加强操作者的责任心,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不要用力拍打抽血部位,如血管隐藏不清,可用热敷,让患者休息片刻,重新选择穿刺部位。向真空管插入针头时,尽量斜插,使血液沿管壁缓慢流入试管,摇匀时应注意动作缓慢。无法抽取合格标本时,将抽取的带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不要使其干燥而影响检测。及时送检,冬季要放在远离窗台等气温较低的地方。分离血清时轻柔缓慢,用离心机离心时,离心速度控制在每分钟3000转以下。加强标本容器的质量管理。严格控制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试管的进货渠道,杜绝不合格产品的流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上一篇:有关阳痿的认识误区等 下一篇: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