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调整结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颈性眩晕80例

时间:2022-10-20 01:09:30

【摘要】 目的 观察手法调整结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调整结合静脉滴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对照组单采用手法调整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手法调整结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颈性眩晕比单纯手法调整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 颈性眩晕;手法调整;脑蛋白水解物

作者单位:537000 广西玉林市中医院颈性眩晕是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目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多样,但多数只针对部分病因治疗,疗效不一。笔者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3月采用手法调整与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治疗该病患者80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3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经颈椎DR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有颈2棘突(或横突)偏歪和对侧颈5棘突(或横突)偏歪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19~75岁,平均49.5岁;病程1周~5年。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0~73岁,平均50.2岁;病程3周~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与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①眩晕与颈部改变有关。②旋颈试验阳性。③颈部活动受限,患病椎体棘突偏歪,椎体旁压痛。④颈椎8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骨质增生,环齿间隙改变。⑤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显示椎动脉血流速减低。⑥CT及RI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疗方法 ①手法调整:第一步: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后面,采用捏拿、揉滚、分筋理筋、点按等法充分放松四线两区九穴。即:颈后正中线、颈两侧旁线、枕下线、两肩胛区、 颈后区、 风府穴、双侧风池穴 、双侧完骨穴 、双侧肩中腧 、双侧肩舒外腧穴。放松的重点是寰枕筋膜、枕下三角、肩胛内缘部分,时间约8 min。第二步: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后面,采用八字触诊法找到偏歪的颈2棘突(或横突)和对侧偏歪的颈5棘突(或横突),应用颈椎旋转复位法调正颈2棘突(或横突),然后再用颈椎侧旋提推法调正对侧偏歪颈5棘突(或横突)。时间约2 min。第三步: 患者平卧位,颈下垫薄枕, 术者坐于患者头顶侧,采用醒神开窍法,行开天门,揉搓额部,下推太阳,指点睛明、攒竹、丝竹空、率谷、百会、四神聪等穴, 并开四关(双合谷, 太冲), 合并耳鸣的点耳门、听宫、听会等穴,时间约5 min。②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国药准字H20041580)静脉滴注: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9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糖尿病患者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1次/d,10 d为1疗程。

对照组治疗方法单用手法调整治疗。

2.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 眩晕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好转: 眩晕减轻,伴随症状减轻, 颈部功能改善。无效: 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 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34(85.0) 5(12.5) 1(2.5) 97.8

对照组 40 20(50.0) 14(35.0) 6(15.0) 85.0

注:χ2=11.46,P

4 讨论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多伴有颈部疼痛的疾病,是由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3]。眩晕发病机理复杂多样,归纳各种原因最终结果导致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迫)而供血受阻,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进一步引起脑内微循环障碍而致病。由于颈椎结构与椎动脉走行的特点,颈性眩晕好发部位是颈2与颈5椎,因为环枢椎区的椎动脉有4个弯曲,本来血流不畅,一旦局部有病变,则更影响血液的循环;第5颈椎的椎动脉孔距离椎体最近,一旦第5颈椎有病损亦易影响椎动脉的血流而引起眩晕[4]。笔者采用放松手法使径向部软组织松解彻底, 尤其是枕下三角, 环枕筋膜部, 起到缓解肌肉痉挛, 减轻对血管、神经的刺激, 改善微循环, 消除炎症刺激作用。采用颈椎旋转复位法和颈椎侧旋提推法调正偏歪的颈2颈5椎,恢复了颈椎正常的解剖位置,纠正椎体失稳、关节移位,扩大椎间隙,减轻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和刺激,使粘连得到松解,改善生理曲度,解除椎动脉的挤压,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以减轻眩晕。采用卧位揉按点压头面部穴位以达到醒神开窍, 聪耳明目的功效。相关文献显示,45 %以上的颈性眩晕患者为脑血管病患者,而其中62 %的人有颈椎病,且有眩晕症状[5]。眩晕发生后,脑组织局部及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这些改变是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原因。脑蛋白水解物是一种大脑所特有的肽能神经营养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促进脑内蛋白质的合成,影响呼吸链,具有抗缺氧的保护能力,改善脑内能量代谢。本文资料显示,手法调整结合应用脑蛋白水解物对改善颈性眩晕,防止继发性脑损害具有较好的疗效,比单用手法调整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孙宇.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议纪要.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3] Wrisley DM, Sparto PJ, Whitney SL. et al. Cervicogenic dizzinss: a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00,30(12):755766.

[4] 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7.

[5] 凌峰.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9233.

上一篇:小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探讨 下一篇:HCG治疗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