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民学会会员的思想认知及主要文化实践

时间:2022-10-20 01:07:53

浅论新民学会会员的思想认知及主要文化实践

摘 要: 新民学会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之一,其会员的思想与实践值得考察。这些会员都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理想而聚在一起。主张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他的务实精神、信念意识和思想认知在逐步提升;蔡和森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共产主义意识和建立共产党的伟大设想,就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其他会员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思想火花。与此同时,新民学会的会员还积极参与一些文化实践,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关键词: 新民学会 思想认知 文化实践

关于新民学会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从论著方面来说主要有唐振南、赵从玉主编的《风华正茂的岁月,新民学会纪实》(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宋斐夫著的《新民学会》(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等等。这些论著基本上采用了一种叙述性的方式对新民学会的建立、发展及性质、功能作用进行了一个总体的历史考察,着重于这种团体本身的整体研究。各种论文对于新民学会的性质、地位,传统思想文化及新文化对学会的影响,新民学会与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关系问题,新民学会会员的群体考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对于新民学会主要成员思想认知的个案分析总体来说还是很欠缺的,对于新民学会活动的考察多限于政治运动方面,对于他们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活动则很少注意和论述。以主要成员的思想认知和他们的主要文化实践为突破点来考察新民学会,不失为一种途径。

一、新民学会主要成员的认知之芽

(一)的思想认知

1.立足国内研究。五四时期出国留学已蔚然成风,但依然选择留下,暂时继续在国内搞研究。他所谓的国内研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国内情况,二是通过中国了解世界。的选择固然有胡适等人的影响,因为当时胡适等人是不主张留学的,青年对胡适还是很仰慕的,他的话自然有说服力。但也认为出洋研究效果不佳,他在给周世钊的信中指出:“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同时,他又列出了暂在国内研究的几种好处。

其一,“看译本较原本快讯的多”;其二,他认为“吾人似应先研究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其三,他有一种“读书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意识和气魄。他提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①他的这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由内而外、自中而西的研究方法和实地调查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思想认知最独特的方式,可以说这影响了他以后的革命思维方式。

2.“潜在”的务实精神。十分注重务实的精神,新民学会的会务报告中就指出:“毛润之报告会友在上海半淞园讨论的结果,主张学会取潜在进行的态度。”②在给欧阳泽的信中对“潜在”的态度十分赞成,并且对这种态度推崇有加。他说:“弟以为这是新民学会的一个好现象,可大可久的事业,其基础即筑在这种‘潜在的态度’之上。”③他把这种态度提高到了一个基础性的地位,足见他的重视程度。对于这种“潜在态度”的热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思想认知的水平,同时对于新民学会的会员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各种思想文化如洪水般涌入,思想的活跃和不断变化是很平常的。然而只有思想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面对世界,摈弃浮躁和喧嚣,实实在在地谨慎细心地办事。

3.“主义的结合”的信念意识。在新民学会期间十分注重团结同志,具有很强的组织团结意识,并且他认为“主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他在给罗阶的信中说:“我虽不反对零碎的解决,但我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显然,在问题与主义面前,是相当理智的,他倾向于在“主义”下来解决问题的,强调:“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在当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证明他的思想水平较其他成员还是比较高的。他还将“主义”比做旗子,进一步阐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④这个比喻是十分生动而富有哲理的,也是善于观察和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结果。

(二)蔡和森的思想认知

1.主张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新民学会成立后,蔡和森与向警予等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他在留法期间密切关注国外形式和世界走向,尤其注重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猛看猛译”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资料和书籍,初步形成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一些看法,特别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更让他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他在给的信中写道:“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并指出:“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他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十分青睐,认为这是“现世革命唯一制胜的方法”。

他对于无产阶级的必要性给予了自己的解释:“无政权不能集产,不能使产业社会有。换言之,即是不能改造经济制度。无政权不能保护革命,不能防止反革命,打倒的阶级倒而复起,革命将等于零。”⑤他的这种论述是十分现实并且合理的,充分体现了他立足于国际国内现实来改造社会的思维模式。他的这一论述对于在法国青年留学生中间流行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使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更多的青年留学生所了解和接受。

2.建议组织中国共产党。蔡和森在中国组织共产党的想法应该说是相当早的,他是新民学会会员中第一个提出建党的人。对于新民学会性质的转变和革命力量的培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他的建党思想也深刻而直接地影响了,促使了思想水平的飞跃。

早在1920年,他给的信中就提出:“我以为要先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极力强调党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对于也给予了一定的提醒和建议,他在信中对说:“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有所准备。”又说:“我意中国于两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这事关系不小,望你注意。”⑥这些言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能不对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在另一封信中更详细地提出了建立共产党的步骤:“(1)结合极有此种了解及主张的人组织一个研究宣传的团体及出版物。(2)普遍联络各处做要求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的运动,取消治安警察法及报纸条例。(3)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分布各职业机关、工厂、农场、议会等处。(4)显然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然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⑦无论他的建议被采纳与否,从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基本上按此步骤建立的。可见,他对于共产党的建立提出了较合理的建议,他本人也是十分睿智而有远见的。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蔡和森的这些思想较其他成员有很大的进步,从而也标志着共产主义思想在新民学会的青年中逐渐传播开来。

(三)其他成员的主要认知

1.向警予的男女教育平等观。向警予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其实,早在新民学会时期,她就十分同情和关注广大女子的命运,极力主张男女平等的观念。她在给陶毅的一封信中指出:“男女同学的教育,尤为提高女子学识能力,催促社会文化进步的唯一妙法。”可以看出她对女子的教育问题是十分注重的,并把它作为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推动力,赋予了它时代的意义。

同时,在具体实践上她又提倡男女同校,无论在大学和中学都应如此。正如她在信中所说:“我极希望大学里设这样一个男女共学的中学班,做全国中学的模范,从事实际的文化运动,打破家庭社会的陈腐观念,是最精彩、最光明、最有希望的。”⑧由此可见,向警予对于男女教育平等的实现抱有很大期望,内心充满了对于天下女性的同情和关心,发出了女子解放最响亮最真诚最迫切的呼唤。她的这些观点本身就是女子教育的结果,因为她自己本身就受过教育,所以她的思想水平也随之提高。她自己的经历就最好地证明了女子教育的力量。

2.罗学瓒的反对求学“四种迷”。罗学瓒,湖南湘潭人,早年加入新民学会并赴法勤工俭学。他在给的信中揭示了中国人求学的“四种迷”,即所谓的“感情迷”、“部分迷”、“一时迷”、“主观迷”。对于第一种迷,他认为很多人“感情用事”,总是带着感情的色彩去看待一切。对于第二种迷,他认为很多人“无普遍的观察,总是挪一部分推断全体”。对于第三种迷,他认为很多人“无因果的观察,总是拿一时现象,推断结局”。对于第四种迷,他认为很多人“不观察对象的事实,每以主管所有去笼罩一切”。他认为这是很不符合事物客观情况的。这些不良的求学态度和思想倾向是他所极力反对的。当然,他也指出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任何人总是舍不掉的。连我自己,也免不掉”。⑨他的这些分析在当时还是很客观和科学的,是值得肯定的。

可以说,他的这些认识都自觉不自觉地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色彩,对于当时青年人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世界,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确有相当重大的启发价值。他的这种思想认识虽然还有不成熟不系统的一面,但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已是咫尺之间,自然具有闪光点。

二、《湘江评论》与文化书社的发起

1919年7月14日,等人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模仿当时风行全国的著名杂志《每周评论》。它是一种时政评论刊物,创刊号的内容有西方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新文艺等,并且“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思想性高,战斗力强。的《民众的大联合》就连载于《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上,并初步提出了工农大联合及全国各阶级人民大联合的远大思想。以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又主张仿效俄国革命,从而实现了他思想的重大转向。

《湘江评论》针砭时弊,毫无隐饰,并且论述深刻,一针见血,读来大快人心,酣畅淋漓。因此,它一开始就十分畅销,尤其在青年人当中流行极为广泛,对青年人的震动是相当大的。周世钊回忆说:“第一期《湘江评论》印两千份,一天就卖光,加印两千份,不到三天就卖光。从第二期起印五千份,还不能满足外地读者的需要。”⑩可见,这种刊物在当时是十分受社会欢迎的,就连当时的《每周评论》对其也是赞赏有加。

但好景不长,花红易谢。湖南军阀张敬尧是不能容忍这种进步刊物存在的,于1919年8月11日将其封杀。《湘江评论》不但在湖南甚至在全国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大轰动,使思想文化界为之一震,而且唤醒了人们的革命斗志,极大地教育了青年。它是点燃黑暗中国的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明亮无比,给在黑暗中长期迷茫和摸索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为各学校、团体办刊物开辟了道路,树理了榜样,使它们如雨后春笋一样产生出来”。{11}

继《湘江评论》之后,等人于1920年8月初成立一个文化书社。文化书社发起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湖南甚至是中国没有新文化的现状,当时的长沙《大公报》进行了相关说明:“我们认定,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文化书社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资料。也许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12}可见,文化书社新的思想文化传播取向是很明显的,新民学会的这一实践,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具体化的一个典型。

文化书社主要销售书、杂志、日报等出版物,内容主要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方面,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文化书社的书籍已经呈现出以下新特点:第一,“新”字头的出版物、关于国内新文学的出版物、最近最新的出版物等居多,体现了新民学会传播和提倡新文化的强烈愿望。第二,关于西方的书籍居多,尤其是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东西炙手可热,反映了新民学会会员要从西方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热切需求。第三,关于西方流行的各种思潮和主义的书籍被广泛传播,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也说明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交汇。第四,关于马克思的学说、社会主义及俄国研究的书籍赫然出现,说明了新民学会已经注意到进行马克思学说的宣传,并且逐步对社会主义发生兴趣。文化书社的书籍列表很明显体现了这些特点。(见下表所示)

三、余论

新民学会会员的思想认知,尤其是、蔡和森等人的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影响。上承中国近代的爱国民主思想,下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对于中国革命风向的转换,新的革命春风的发起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但是还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这一时期的大多数青年还处于懵懂和迷茫的状态,就是、蔡和森的思想也都还不够成熟,不够系统和全面,也就是还处在思想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这些思想需要更加深入和实践化,通过理论的提高和实践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更快更好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中国革命最关键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一步。这一步将会更加深沉和雄壮。

新民学会的主要文化实践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这一时期对于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的了解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但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不折不扣的探索意识是值得称道的。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思想文化的解放没有社会的完全变革那样具有直接性、基础性、彻底性的意义,而不可避免地有局限性,其但相对于铁血的武装革命而言,思想文化的革命更具有渗透力和震撼力。

因此,可以有没有武装的思想文化革命,但绝没有完全脱离思想文化的武装革命。如果说,武装革命是攻城,思想文化的革命则是攻心,古人讲“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有其合理性的。思想文化的实践是社会变革的第一要义,一般而言,只有充足的思想文化革命,才可能有彻底的武装革命。思想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政治革命实践的一种初步探索和尝试。总之,新民学会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经验、思想基础、信仰摇篮、人才资源和实践载体,为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革命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注释: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一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63.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18.

③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85.

④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97.

⑤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三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129-130.

⑥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三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130-131.

⑦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三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161.

⑧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79-80.

⑨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116-117.

⑩湘江的怒吼――五四时期同志在湖南的革命活动.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406.

{11} 湘江的怒吼――五四时期同志在湖南的革命活动.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409.

{12}长沙大公报.1920-7-31.载于.五四时期的社团.三联出版社,1979:44-45.

{13}据《文化书社社务报告》第二期内容绘制.张允侯主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联出版社,1979:62-64.

上一篇:浅析地理环境对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响 下一篇:从中国文化背景看群体社会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