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① ―― 论如何提高青海树种存活率的举措

时间:2022-10-20 12:48:50

摘 要:林业生态建设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意义。青海省作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不仅是对我国,而且是φ个亚洲都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该文对青海省地域条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提高青海树种存活率的举措,对青海省林业的生态建设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林业 生态建设 病虫害 种苗 存活率

近年以来,我国将“生态”的保护和建设置于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在“五位一体”建设中也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的内容,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的实施。这是我国从以往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带来的恶劣后果中吸取的教训,从而在中国的发展道路规划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倡将资源的利用绿色化、可持续化、有机化。

积极重视“生态建设“的现状,不仅是我国党和政府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高瞻远瞩,更是对人民生活环境现状的反思和改善措施。在中国,无论发达的东部地区,或者经济稍显落后的西部,沙尘、雾霾等环境问题都一样无法避免,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和正常工作。追根溯源,从源头找出问题所在并制定合理的改善或根治计划,是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和方法。举例来说,“退耕还林”就是将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坡地和容易发生沙化的土地,停止耕种并因地制宜地种植林木,恢复林草植被。

相应地,我国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建设步伐逐渐加大,这就对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及如何提高树种的存活率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通过讨论我国西部省份――青海的地区特点、适宜培植的林木和其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提高青海树种存活率的一些举措。

1 青海地区林木生长条件研究的意义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一个,占地球面积的22%,都远大于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森林植物包括各种林木,由于其体积大,光合作用强,且能够有较长的寿命长期覆盖地球表面,这些优势使其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较其他生物对人类的生态系统有着更大的修补作用。

林木的生长环境对其适应和生存有着选择作用,换言之,每种林木均有各自适合的生长区域,最终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研究林木的适宜生长区域,包括研究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质地理和气候变化,最后是林木自身的适应耐力、繁殖传播能力。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机制已逐渐跟不上破坏速度,世界各地尤其是有较强责任意识的国家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我国西北地区森林林木覆盖率低,土壤不易固定,生存环境较差,如青海地区,积极进行林木种植,提高林木的地表覆盖率,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改善作用,也对整个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改善。而对青海地区林木生长条件的研究,则是实施扩大林木覆盖面积这一工作的保障,能够显著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青海地区林木生长条件研究

该文中将树种存活率的研究限定在青海地区,着重对该地区的林木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所以首先需要对青海省的概况进行研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省内有高峰山脉,也有三江源头汇聚,湖泊星罗棋布,被称为“中华水库“。其地形十分复杂,是高原大陆性气候。常年有强太阳辐射,气温昼夜温差大,而年度温差小,冬长夏凉,降水则是东部较多,而西部和南部地区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除了明显的气候特征外,青海省还身处重要的生态地位,但长久以来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林木很少,天然的乔木林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东、东南区域,灌木林较多,但是乔木林很少,且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源头的峡谷地带。

2.1 青海省东部基本情况

青海省的东部河湟谷地,属于河谷凉爽湿润和山地凉爽干燥兼而有之的地带,气候温和,其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土肥且灌溉条件较好。由于东部的地理、气候条件都较好,且青海省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也大力加强,所以在东部,绿化造林地工作更易产生良好的结果。

2.2 青海省南部基本情况

青海省南部位于高海拔地区,属于高山寒冷湿润地带,是高原山区,土壤以栗钙土和黑钙土为主要成分。由于南部气候条件差,所以并不利于林木的培育。

3 提高青海树种存活率举措

青海地处内陆深处腹地区域,造林种树的条件严酷,适合生长的树种需要能耐受高寒、干旱等极端的气候条件。在青海进行的造林区建设中的树种,所处的生态条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中高山气候,相对温凉湿润的森林植被恢复区;另一种是中低山干旱草原和荒漠造林地区。提高青海树种存活率的举措如下所述。

(1)青海省东部地区有较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平安县和乐都县为例,将林木的种苗生产做成产业化形式,扩大育苗规模,对出圃的苗木进行省级标准的达标检测,将帮助全省种苗培育工作的成功率,得到好的种苗从而提高树种的存活率。

(2)在气候温和、以栗钙土为主的肥沃土壤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培植种苗,可以得到有着高比例壮苗的灌木和乔木,这些优良的种苗根系比较发达,种植后可以显著提高树种的存活率和保存率。

(3)在气候条件较差且水资源无法保证的高海拔地区,除了不适宜培育苗木以外,还可以引进东部河湟谷地培育出的耐寒、抗风沙或者耐旱、耐高温的灌木及乔木,对这些优质种苗进行耐受性的改良后,种植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可以提高树种的存活率。举例来说,青海的云杉,培育种苗时需要在土层深厚区进行培育,且有发芽最低温度。所以应该采取在条件适宜地区培育种苗并加强其耐受性(如耐寒、耐旱性等),从而提高其种植于条件恶劣地区时的树种存活率。

(4)青海省的东部地区由于其海拔相对较低,所以水分蒸发量较大,且具有温和的气候,所以其土壤解冻较早,明显早于南部地区,这时及时起苗并进行运输;青海南部地区的海拔相对较高,蒸发量小,气候相较之下更为湿润寒冷,所以解冻较晚,使在同一时间土壤的含水量较东部要高;综合而言,土壤的墒情比较好,抢墒造林地种苗更能适应青海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就是说,河湟谷地的苗木运输至青海南部地区后,及时地种植,此时种苗的根系在前边起苗、运输途中的水分损失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从而提高树种的存活率。

4 结语

总结来说,在青海东部地理、气候条件均适合苗木培育的地区,进行种苗的培育可以得到更多的壮苗,这些种苗在青海东部地区种植会有较高的存活率;同时,青南地区引进耐寒、抗风沙或者耐旱、耐高温或者耐瘠薄的青东地区河湟谷地的种苗进行造林工程,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苗木的生长不良、缓慢、年限短等情况,提高灌木、乔木的树种存活率。该文对病虫害防治和提高青海树种存活率方面的研究,将对青海的林木建设的生态工程有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海燕,许国辉,马国强,等.青海东部主要造林树种的水分生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2):9-12.

[2]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147-150.

[3]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6):1-5.

上一篇:电子装配行业的多信息系统协作平台架构设计 下一篇:浅析项目业主方如何进行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