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不起那人买得起那车,

时间:2022-10-20 12:22:47

北京人好面子。好面子自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在北京人看来,人不怕没钱,就怕没面子。北京人对人作评价,面子如何占有很重的比例。比如说一个人为人处世很讲究面子,则被誉为“有面儿”;反之则被称为“没面儿”。如果一个人做事一点都不讲脸面,或根本就不要面子,甚而到不讲道理,难纠难缠、又滑又赖,那对这个人的评价就是“没皮没脸”或“臭皮囊一个”,这是北京人对人最极端坏的评价。一旦众人对某个人持有这样的共识,这个人就算彻底完蛋了。所谓北京人说的“人嫌狗不待见”,指的就是这种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当然,在众多北京人里,这样极端的“反面人物”并不多见,多见的是要面儿、讲面儿的人。北京人遇事考虑问题,放在选择、衡量标准之首的,常常也是“这么做会不会栽面儿?”

挣面儿事大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宿舍大院里,院里的孩子有上百个,常在一起玩儿,免不了发生争斗和打架。两个孩子打架,打输了的一方,不叫输,叫“栽了”,意思是“栽面子”了,从此没脸见人。挽救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再打一架,把对方彻底压下去,才能把面子挣回来。否则,你就得“认栽”,若干一段时间内都要背负着这个因失去脸面而带来的“污点”。

长大以后,不再像小时那样打架挣面儿了,但大人之间的较量、较劲、叫真、叫板依然存在。其中,在面子上的较劲和叫真表现得尤为突出。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母亲有一位女同事,丈夫去世了,自己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经济上非常困难,常常是一个月的工资挨不到月底就没了。那年春节,大年三十,家家都包饺子,她家包不起,就拿出菜刀拼命剁空案板。后来她和我母亲讲起这件事,我母亲批评她太好面子,“不吃饺子就死人了?”她说:“我听别人家剁馅儿我受不了,我就要挣回这个面子。”

那时没面子,经常是因为穷,手里没钱,再要面儿的人也无能为力,怎样掩饰也难免会露出破绽。现在时代变了,日子好过了,人阔了,有钱了,过节的时候,北京不会再有人去剁空案板了,但北京人好面子的传统依然如故。只是变换了表现的方式而已。

就拿买车来说吧,现在北京的家庭买辆小汽车一点也不新奇,据说全市的小汽车保有量已超过了400万辆,但买什么牌子的车,对北京人来说可就讲究大了。我有位朋友,早就想买车,可挑了好几年,到现在也没买成,原因很简单:高不成低不就。手里的银子有限,奔驰宝马开着有面儿,买不起;夏利、奥拓、QQ经济实惠,又看不上,觉得开出去跌份儿。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买得起那车,丢不起那人”。我们劝他,那就买辆中不溜的吧,什么花冠、宝来、伊兰特、朗逸、标致、福克斯,列了一大串名单。他说:“这些中不溜的车太一般,都臭了街了。”所以到现在他还没买,虽然每天挤公交、地铁受罪,但好在不跌面儿。前不久,北京出了新政:买车先摇号。正好给这位老兄个台阶下,他还抱怨说:“不是我不买,谁让他改摇号了呢?”从此倒也省去了不少心。

坐出租车也是如此,依然有个面子问题在里面。北京人“打的”是绝对不会像上海人那样去“拼车”的,即使是在冬天,宁肯在大风里冻俩钟头,跺脚搓手大缩脖地等公交,也不会去和车站上的其他人商量一起拼个车。即使实在等烦了、冻僵了,想打车,也绝对是一个人打,哪怕花再多钱也不会去找合伙人。旁边的人也一样,见别人打到车,他也不会凑上去商量合乘的事。这就是要面子的北京人,明知道“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宁肯活受罪也会死要面子。

不给面儿的严重后果

请客吃饭是北京人另一件极要面子的事,细究起来,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比如说选饭馆、点菜,都直接关系到面子的大小。如果是公款请客,花钱不心疼,请与被请双方自然都会做得很有面子,这方面咱不去多说。咱这里要说的还是普通人自己掏腰包的请客,既要讲面儿,还要省钱,那就要费一些心思了。但最要命的还是事先没讲好谁埋单的那种饭局,电话里都说想见见,想聊聊,约好了地儿,都来了,谁掏钱,不知道。所以,这种饭局在结账的时候一般都有好戏看,什么好戏?武打戏――抢着结账,那场面很是热烈。文明点的是你推我挡,像练太极拳的推手;赶上激烈的,绝对赛过日本大相扑,一方将另一方摔倒在地的事也不是没有遇到过。经常是争执的双方手里都举着钞票,像是在抢购紧俏商品,规则是谁赢了谁掏,争来抢去,最后充当裁判的往往是柜台里的那位收银员。见打得差不多了,收银员就会站出来,根据双方刚才的表现及申述的理由,收下其中一位的钞票,掏钱大战到此才会宣告结束。当然,也有不服从裁判的,见收银员收走了对方手里的钱,往往会这样“威胁”收银员:“你要敢收他的钱,我和你急!”但只是喊,一般不会真急。因为北京人固然爱面子,但和钱绝对没仇,如果又有面子又可以不花钱,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失败者往往又是胜利者,面子也有了,钱也省了,两全齐美。但这种心理最好不要当面去揭穿他,否则,北京哥们儿真会和你急。北京人对此当然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代表作是一句解嘲的名言:“吃饭不让我掏钱,那是看不起我;如果真让我掏钱,那可就坑了我了。”

其实,在北京人眼里,面子不光是一个外表的包装,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资本,一种更有面子的资本。平时注意积累面子,说不定在以后的某个时刻就能派上用场。比如说,两个人发生了矛盾或争端,常会有一方请人出面调解,被请的调解人往往就是极有面儿的人,一句“看在我的面子上”就能化干戈为玉帛,这就叫面子,威力无穷,其中的骄傲与自豪,乐趣与威严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享受的。

当然,也有调解失败的,那后果就严重了。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为孩子办婚宴,在饭店里摆了二十多桌。酒好菜多,两个来宾喝大了,一语不合,就要动手,同桌的一位老兄见状急忙站起身劝阻道:“二位、二位,喝着喝着怎么急了?有什么事看我面子上,大喜的日子,千万别动手!”醉的一位看了他一眼说:“看你面子?你那面子应该去医院修理修理。”周围人听后都哄堂大笑起来,原来劝架的这位老兄脸上长着一个通红的酒糟鼻。“酒糟鼻”当众被损了面子,恼怒无比,抄起一个啤酒瓶就飞了过去。醉的那位脸上当时就“开了花”,也成了“无面”之人,这架就这样打成了罗圈架,起因都是因为不给面子。后来,给孩子办婚礼的朋友和这三位打架的主儿都绝了交,道理很简单:挺大的人,狗屁不懂,好心好意把你请来吃喜宴,你却搅乱了人家的好事,一点不顾及主人的面子,这样的朋友绝对“玩儿去!”

上一篇:大学、小学 下一篇:北京七味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