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圣地位之确立

时间:2022-10-20 10:54:39

摘 要: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分为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但是为什么历代那么多的书家,而唯有王羲之被众人所追崇,鉴此,我有感而发,将王羲之书圣地位确立予以归纳,本文仅以《兰亭序》为例,对王羲之书圣之地位进行探微,以期能裨补前人之不足。

关键词:王羲之 书法 书圣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初学卫铄,备受赏识,后取法诸家,代表作《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等,其中《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这样一位名扬于当代,显名于后世的大书家,当时“书圣”的桂冠也并未落在他的身上,直到唐代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策划、包装王羲之走上圣坛的大师。

一、社会原因

1、南朝梁

当时对二王成就的高下评价不一,而南朝时人往往更推重王献之,这对王羲之地位影响很大,但王羲之却被梁武帝萧衍推崇,将当时的书学位次转变为王羲之在王献之之上。正是萧衍的作用使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得到提升,最后舆论才得以平息。

2、隋唐

第二次影响最大的就是隋唐,隋代要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皆谓“誉过其实”。经过对比,李世民认为羲之“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他为世人瞩目,然而其书法在当时说法不一,曾有“大王不如小王”之说。李世民无疑是把王羲之推上圣坛的一个关键点,可以说千里马王羲之被伯乐李世民发现了,所以唐太宗为王羲之书圣之名确立起到了决定作用。

李世民(599-649)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颇喜好书画,尤其喜欢羲之书法。作为帝王,一是亲为王羲之写传,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二是出重金求王羲之墨迹并命人编目拓模,广为流传。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历数各家书法之短,独赞羲之,由此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三是对百官的赏赐则是临摹的王体书法作品,尤以《兰亭序》为首。这也是《兰亭序》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一个关键点。

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风靡一时,致使当时及后世爱好王羲之的书法。遂获“书圣”桂冠,此后独步书坛达千余年之久。

二、历史原因

作为的皇帝的李世民肯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他不喜欢东晋的妍媚之气,而是期待王羲之书法精神在当时能否得以发扬,建立起大唐的羲之精神。

自古帝王所好下必效之,受李世民的推崇,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无不受王羲之书法影响,于是有"虞世南得其美韵"、"欧阳询得其力"、"褚遂良得其意"、"薛稷得右军之情"的说法。

据历史考究,王羲之书法作品为太宗皇帝收藏的最多,并让褚遂良整理、鉴别其书法。又让释怀仁用王字集成自己所撰的《圣教序》,在宋代还没形成刻帖风气之前,《圣教序》已经广为流传不仅开集字成碑帖之先河,此书也成为了学王字的范本。可以说,唐太宗成功地将王羲之带到了一条书圣之路。

三、王书的推崇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开创了不激不励、中和为主、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中国书坛,唐时及以后书法学习者,均以王羲之为正宗。他的书法作品被大量摹拓、收集。当时的书法家也多学王羲之,如虞世南、褚遂良。《兰亭序》、《乐毅论》的各类摹本也都出自他们的笔迹。

总之,精妙的笔法,飘逸的行笔,委婉的笔势,有如行云流水、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遒美的结体,清秀的骨格,疏密有致的点画;巧妙的章法,以其独有的书体魅力,让世人效仿临习,直至今日,王之范本广为流传,为我们留下了高贵的艺术财富,尤其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更视为国之瑰宝。

上一篇:合作学习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一朝一夕,一步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