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震东已获释,娱乐犹无竟时

时间:2022-10-20 10:24:03

柯震东已获释,娱乐犹无竟时

明星吸毒不可怕,可怕的是混淆是非、偏离价值观的追星行为和舆论氛围

很多人犹记得三年前“那些年”的热潮,当时还是台湾文化大学体育系的一名学生的柯震东几乎是本色出演了倔强又调皮的大男孩柯景腾,从此一名新的人气偶像横空出世。那个圣诞,刚热映过“那些年”的香港为了柯震东疯狂,即使单次活动出场价飙到100万港币,仍有数十家厂商为了这个大男孩抢得头破血流。

然而,就在柯震东出道三周年纪念的前一天,他以“吸毒”这个字眼再次登上舆论的顶峰。8月19日上午,央视播出柯震因吸毒被行政拘留、痛哭流涕地向公众道歉的消息。当天下午,柯震东身穿的同款黄色囚衣即在淘宝网上现身。不少网上店铺打出“柯震东同款拘留衫”的广告,甚至宣称“绝对潮爆,偶像的选择值得信赖”。

不难看出这是一次无良低俗的恶搞。但是,将肉麻当有趣、将吸毒当小节的粉丝心理,却在这些明星艺人的崇拜者中为数不少。有粉丝在柯震东的微博下留言:男神不哭,我们在荧幕前等你回来。有粉丝在电视新闻画面中看到偶像痛哭流涕时的脸部被打了马赛克,为失去了这么好的一次端详机会而对媒体表示“强烈愤慨”,并评价说,“虽然穿了囚服,看上去还是帅呆了”。这样的“待遇”无非因为柯震东是帅哥。由此,网上最近冒出一句流行语,“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意思不难理解,长得好看,连犯了错误都值得原谅。

8月29日零时,被北京警方行政拘留14天的柯震东期满释放。当天下午,柯震东就在北京召开道歉会,泣不成声的柯震东称自己做了不良的示范,并称“这件事情(吸毒)就像一个丑陋的疤一样,会在我身上一辈子”,表示以后绝不再犯。

且悔且流泪。明星“偶像”对我们青少年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对于明星艺人涉毒,我们的社会和粉丝应该对他们严厉批判,用道德舆论的压力,用确实的抵制行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错误,迫使他们在未来走向正确的人生。可是从被抓到获释,柯震东涉毒事件产生的“问题反思”冲击波并未如期发酵,相反,不少人却将类似事件当成不定期上映的情景喜剧,而与之关联的“涉毒问题”则成了一段模糊背景,背后异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也被淡化。这一状况甚至为吸毒赋予了偶像效应,让它裹上了所谓的个性调调、文艺范儿。比如柯震东道歉,很多人就说:人在娱乐圈,身不由己,没必要。正是社会上这种过度娱乐化倾向,以及粉丝们无下线的宽容,导致一些人忘了“明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最初的问题所在。而在明星消费中,那种审丑逐臭的心态更是令人忧虑。

媒体评点:明星吸毒,其实完全可借力“名人效应”,成为普法、解剖“瘾君子圈子”的契机,而的交易和使用也本属于社会治理和问题纠偏的范畴。但从眼下对柯震东们涉毒的讨论中,很难提炼出这种建设性的力量。柯震东获释引爆的舆论声势能量惊人,但它基本上停留在吵闹的层次。他们被抓了,是一记重磅娱乐炸弹;他们获释了,又是一次狂欢大趴。柯震东获释,注定贡献的不是审思,而是继续调侃的由头。大家抱的就是看戏心态,看着看着,反倒模糊法律和社会治理意义上的涉毒了。在明星涉毒“进出宫”的事上,可以肯定,公共讨论若不能融入些社会、法律与文化的维度,一味朝着娱乐化道路上狂奔,那思考终将被意义虚无埋没,问题到最后剩下的也是一堆泡沫。(常江《新京报》)

话题拓展:娱乐至死;盲从和迷失;扭曲的价值观;“追星”的反思;社会责任;别让“看脸”蚕食社会风气……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京报》《钱江晚报》、人民网・观点频道等)

上一篇:多起校园内中长跑事故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三种论证法在同一则材料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