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理论相关综述

时间:2022-10-20 10:06:10

文化产业理论相关综述

摘 要: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学者们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力度,本文就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的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以便于后来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关键词:文化产业 定义 特征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但是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文化工业/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的明确的文字陈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1944年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此文后来收入《启蒙辩证法》一书。这一概念1990年代以前我国学界一直将之译为"文化工业"。他们认为"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指向"商品形式或商业模式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简单的说,文化产业指的是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归纳,它至少包括以下行业: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网络业、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不同的国家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界定。欧盟将"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即指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美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指通过工业化和商品化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美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大致相同。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指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其智慧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可创造潜在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芬兰在《文化产业最终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基于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它强调内容生产,而不再提工业标准,称"内容产业",包括建筑、艺术、书报刊、广电、摄影、音像制作分销、游戏及康乐服务等。法国的定义是"传统文化事业别具有可大量复制性的产业。中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是: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认为文化产业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一些学者也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胡惠林(2001)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包括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版权业和演出业在内的庞大体系。这个定义对文化产业的精神范畴进行了主要的强调,使得一些具有文化符号的物质产品被忽略了。李江帆(2003)认为,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征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这个定义只是注重结果即只注重"文化附属的产品",忽视了文化生产前后的诸如策划、营销等环节。刘勤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以文化价值为本质、以文化符号为灵魂、并逐渐向其他产业渗透、蔓延的包括有形的实物产品、无形的服务产品的创造、生产、流通、传播、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可运领认为文化产业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和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而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刘勤和可运领都注重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性质,这是值得借鉴的。

二、 文化产业的特征

1.外部性

当某个实体的活动不通过市场价格的传递而直接影响其他人的时候,这种影响就被称为外部性。张融认为文化产品兼具有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文化产品的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但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收益或提供补偿。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是先进的带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产品不仅给消费者本身带来很好的精神享受和愉悦情怀,同时也给他人带来效用的增加。譬如文化产品传播的先进思想、公民道德及民族文化等,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认同感。文化产品的负外部性是指落后的带有消极意义的文化产品例如一些宣传封建迷信、色情、凶杀暴力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等,不仅对消费者本身产生严重误导,损害消费者的精神世界,也对整个社会、民族产生极大不良。魏道航将文化产品可分为公益品与公害品。公益品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一类文化产品,公害品是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一类文化产品。魏道航的研究和张融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外部性。

2.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魏道航认为文化商品的消费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欣赏,它所消耗的只是文化艺术的物质载体,其文化价值不但不会消耗,反而会在人们的共鸣中获得丰富。

3.需求多样性

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精神生活、道德风尚、文化层次、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差别很大,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客观上要求文化生产经营部门提供结构复杂、层次繁多的文化商品和服务。

魏道航还认为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具有效用难以衡量、价值难以确定的特征。由于文化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不同的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不一样,因此对这种文化产品的评价也不一样,导致这种文化产品的效用事实上难以衡量。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是难以计量的,更没有统一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作标准。当一种精神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在群众中传播,对于社会来说,可能是正效应,其作用大小很难估量;也可能是负效应,其作用大小也很难估量。

张融还认为文化产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文化产品的产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每一件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文化产品都极具创造性。

另外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的特征。

潘淑会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认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虽然文化商品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如纸张、磁带等,但这只是文化的载体,只有附着在文化载体上的思想内容才是文化商品的本质内涵。人类进行文化商品消费时,真正消费的并不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是其中的思想内涵。因此,思想性和精神性决定了文化商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可运领认为文化产业必须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动作,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进行可持续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文化产业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核心,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效益。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一条以企业的协作链条,把不同的参与者连接起来艺术家、经纪人、生产商、销售商……通过分工协作,使文化价值转换成为商业价值,又以商业价值的实现过程促成了文化价值的传播。

对于文化产业特征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以上学者对文化产业特征的描述并不是完全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2] .党的十七大报告[R].http:///newseenter/・2007一10一24.

[3] 张胜冰,徐向星,马树华著.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蔡娇丽(1986-),女,河北邢台市,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上一篇: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新措施 下一篇:关于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