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0 09:18:35

谈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同时,三省二市的产业布局各有不同,发展明显不均衡,产业同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第二产业的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普遍存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是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领导与协调作用,由内圈“京津冀”向外圈“环渤海”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关键词:产业 布局 环渤海区域

环渤海区域又称为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环渤海经济圈指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环渤海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两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三省。环渤海区域与华东、华南沿海一起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环渤海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智力、矿产、科技等资源,具有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发达便捷等优势。然而由于环渤海区域涉及省市较多,各行政区划之间缺乏从大局整体层面上的审视和规划,区域内经济还不能更好的协调发展,产业同构化局面依然存在。

环渤海区域经济布局现状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从1995年到2009年14年时间里,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的GDP总量由1.3万亿元增加到10.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31.04%。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见图1)。

(二)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环渤海第一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7109.71亿元,第二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42585.24亿元,第三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35569.25亿元,三次产业比为8.34:49.94:41.72,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最近几年来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一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三产所占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的良好态势。

(三)环渤海区域各省市三次产业分布不均衡

环渤海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其中山东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09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6.6亿元。河北省第一产业也发展较好,2009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218.9亿元。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其中山东省第二产业最强,其次为河北省和辽宁省,2009年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9035亿元、8874.0亿元和7821.7亿元。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北京、河北、辽宁四省市,2009年实现增加值依次为11543.7亿元、9004.5亿元、5932.8亿元和5829亿元(详见表1)。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北京已经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呈“二、三、一”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服务中心的优势明显,津冀鲁辽存在产业同构现象。通过下面的分析将会知道,在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同类产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环渤海区域主要产业分布特点

根据上文可知,环渤海产业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是重化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因此,重点选取了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石油化工、高新技术等产业。

(一)环渤海区域内各省市间产业发展政策比较

环渤海省市之间的产业错位发展、交叉发展和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的是装备制造业、钢铁业等产业,这些产业在每个省市基本都各有定位,造成了产业同构问题;另外,对于部分产业,如化工业、石油产业,各省市之间有同构现象出现,但细化产品的定位有所相同。如北京市政策更加倾向于汽车等装备制造业、信息电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天津则对电动汽车、石油化工、信息电子、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材料等领域提供了大量支持,河北省依托传统的钢铁、医药等产业,着重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石油化工等产业。辽宁在装备产业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对现代医药、新能源和石油化工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山东省在依托传统的钢铁、纺织等产业,着重发展机械设备、新材料和石油化工等产业。

(二)装备制造业

根据王庆丰和李雄诒(2007)对全国2007年的装备制造业做的一个排名可以看出(见表2),山东排全国第5名,依次为辽宁、北京和天津,河北排第14名。但北京人均产值和人均利润最大,河北和辽宁排在最后。

从汽车方面看,北京市2009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127.1万辆,其中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创下了产销57万辆的奇迹,北汽福田公司生产了63. 4万辆,北京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乘用车行业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天津除了一汽丰田和夏利两品牌年总产量在60万辆左右外,天津空客总装厂已交付16架飞机,是天津装备制造业与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一次跨跃。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先天的装备制造业优势,华晨汽车作为辽宁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业是中国重要的军用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企业,是中国歼击机生产的摇篮,推动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

(三)钢铁冶金工业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最重要和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河北省和辽宁省是我国的钢铁大省,到2009年,作为我国第一钢铁大省的河北钢铁产量已经连续8年全国第一。辽宁省在该产业方面同样具有相对优势,鞍钢集团是国内能够生产轿车面板的少数钢铁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装箱钢板供货企业。北京市在该产业的产出主要依赖于首钢集团,由于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首钢集团迁至河北唐山,但未脱离环渤海区域。天津钢铁冶金工业企业集群已经形成,出现一批优势企业,其中钢管公司进入世界同行业前三强,单厂规模世界第一。山东钢铁产业与辽宁相近。

(四)化工产业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化产业聚集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石化产业基础雄厚。山东、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都是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近10年来,北京石化行业加快资源整合,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使北京石化行业走向“总部化工”,推动和影响了全国石化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走向绿色化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高、精、尖”发展之路。河北省将石化产业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不但拥有环绕京津突出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还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较低,初级产品多,精细产品少。辽宁石化工业开始进入以规模扩张与精深加工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变革。大连建成全国最大的石化基地、抚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石化基地、辽阳建成全国重要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沈阳建成我国重要橡胶制品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的同时,围绕辽宁“五点一线”建设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山东是石化大省,产业链条延伸发展较快。在原有大型化肥企业聚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4大地区性化肥产业集群之外,还将重点建设新型化肥产业基地临沂。加快发展六大新兴化工产业,重点在沿海地区建设化工园区带。

(五)高新技术产业

北京市和天津市有众多科研院所与大量高科技人才,具有高科技产业研发优势。天津、北京、辽宁和山东省在移动通讯、微电子、显示器、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家庭视听设备行业存在着高度的相似度。在高科技产业,北京有国内最大的中关村电子资讯产品交易、产品研发基地,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在IT产业上的创新、研发能力强,在开发高端产品上具有较强优势。河北省相关行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河北省与天津市在电子信息产业间的竞争最弱。目前,天津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的生产基地。山东半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软件、通信产业、家电产业、计算机及外设产品、光电子、射频识别技术六大优势产业。天津、北京、辽宁和山东省在制订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时应该加强协调,降低产业过度竞争水平,积极投资和引进适应本地区发展的优势行业。

总的来说,从产业结构看,由于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内部同构现象严重,导致相互竞争压力加大,良性合作关系并不稳固。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钢铁业等均被作为各省市内部重点发展产业,尤其在某些产品上形成了良性竞争关系,专业化分工有待细化,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模式并未完全形成。

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布局合理的对策建议

环渤海区域各省市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各省市都缺乏从区域经济层面上审视和规划发展,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造成竞争激烈,资源浪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环渤海区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趋势,也是合理配置环渤海区域内资源的具体表现。

(一)逐步形成具有带动与领导作用的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学认为中心城市应该在政治上具有影响力,经济上具有带动力。可见,一个地方要发展成为中心城市,首先要在政治上具有一定地位,其次要做大经济规模,这样才能引领环渤海区域内政府间合作,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

(二)先“京津冀”再“环渤海”

环渤海区域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马上实现区域合作经济协调发展不太现实,应将合作重点放在“京津冀”层面上,然后再扩大至“环渤海经济圈”,即在地域上形成了京津冀、鲁北、辽西三地区“弧形”经济走廊的格局,并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三)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一方面,环渤海区域内除北京外,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低,从工业化进程阶段上讲,应该加快服务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偏重于第二产业的现状。另一方面,环渤海区域内各省市第二产业内同构现象严重,各级政府应调整产业政策,引导第二产业内部合理分工,避免竞争和资源浪费。

(四)加快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城市化深化的示范和引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转变:在发展路径上由总量扩张的“速度型”向到产业提升、结构优化的“质量型”转变;在发展思路上由大项目、大产业集聚向大生产网络、市场网络的构建转变;在发展驱动上由要素投入向要素效率和创新效率转变;在发展方向上由无序竞争向省市互动、科学发展转变;在发展内涵上由污染、浪费向低碳、生态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庆丰,李雄诒.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水平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9)

2.李靖宇,刘海楠.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区域一体化战略[J].港口经济,2009(1)

3.张召堂.中国首都圈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冯之浚,陈铖.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5.阎金明.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城市,2009(1)

上一篇:关于资金时间价值在商品房按揭贷款中的运用 下一篇: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