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职语文人文教育,构建中职生的精神家园

时间:2022-10-20 08:35:11

重视中职语文人文教育,构建中职生的精神家园

摘 要: 重视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要改变中职生的学习现状,构建中职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促使他们自觉努力,提高素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精神家园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09部颁)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没有了高考指挥棒的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性作为一个核心内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中职的现状出发,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提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了。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发掘他们自身的价值就变成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因为这样的人文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构建已日渐枯萎的精神家园。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呢?

一、改变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1.改变教师的观念,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角色转变。

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除个别学校、个别班级,总的来说是不令人满意的……多数毕业的中学毕业生对于语文工具不能运用自如,有的学生差得很远,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为什么是这样?其中有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学指导思想。”吕先生这段话说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同样也适用于中职语文教学。

提倡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明确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主”和语文课堂上的“权威主义”被打破了,教师不再是“俯视”学生,而应该是“平视”学生,教师变成了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变教学为助学,教师也就成了语文课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一样,真正在表演的应该是演员,即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导演的作用。

2.打破原有的课堂结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提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首先就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现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全班一起学习的机会多,个体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好的同学参与的机会多,学习差的同学参与的机会少;被动接受学习的机会多,主动表达学习的机会少。这种课堂结构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重视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打破这种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很多学生走进职校是迫不得已的,他们本来在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就远远逊于他们的同龄者,至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无法相提并论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现在若把他们当成知识的容器,进行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学生就会感觉像回到以前的课堂一样,更提不起学习兴趣了。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上课就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指令,而是主动地参与。老师要做的就是巧妙引导,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3.放弃标准化答案,允许学生有多元思维,多种表达。

以学生为主体对象的课堂教学,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现在不少老师上课,依据教参来备课,上课分析问题的答案是统一的,而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课堂教学哪有学生个性表达的余地。一堂好课,课堂上的信息传递具有互动性,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探讨也是多角度的,得出的答案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是一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会流动着人文气息,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彰显出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实现。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人文品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教材中渗透。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饱含人文精神的教材,充分挖掘这些教材的人文性,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流传了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那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朴素爱情观,也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学习恒心,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豪爽……这些经典的诗文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品味、体验,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受到熏陶。

此外,中职语文教材还选用了一些现代美文,如教育家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用“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告诉我们,习惯养成越多,能力越强,在学校受教育,目的就是养成习惯;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中提醒我们,生命诞生的过程是机遇的产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孤本,要珍惜自己,珍爱生命;钱穆的《读书人是幸福的人》让我们知道了读书人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读书使人向善,使人避恶……这些作家宛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亲人,他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像亲人的细语,稍加引导,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从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里体验到丰富的生活哲理,读之如沐春风。

当然,这些思想,这些文章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无法自动生成的。这中间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在教材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让学生受到震撼,得到陶冶。

三、利用生活中多种课程资源,树立学生的人文理念。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要看我们老师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把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学生从中学走进职业学校,没有了高考这根指挥棒,环境更宽松、自由,教师也有了更大的自,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性就有了更大的空间了。

在教学上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利用生活里的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网络、广告等一些学生较乐于接受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知道,在生活里,小到接一个电话,大到街上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可以成为我们学语文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提高人文素养的教材,让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身边处处皆语文,处处有有趣的语文知识,无形之中,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慢慢地人文素质有所提升。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提倡利用生活中多种课程资源,可以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要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淘汰,就不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职校学生才会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也比较符合于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公共基础学科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倡利用生活多种教学资源,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容也相应要发生变化。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方面。

总而言之,探讨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想让中职语文教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有后续的动力,使他们未来“更幸福,更有尊严”。

参考文献:

[1]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6.

[2]王帅.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小学语文教学,2003.2.

[3]韩舟银.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探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

[4]余明瑛.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9.

[5]王帆.浅析对中职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思索,2012.7.11.www.省略.

[6]彰显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www.省略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法”与“度”的探究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