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李瑞河

时间:2022-10-20 07:31:44

古树发新枝

年愈古稀的李瑞河精力依然充沛,按常理说,像他这样的年龄,本应在家抱孙弄乌、种花养鱼、颐养天年才对,而他却是另一番情形:手机不时响起、一摞子事等他拍板、召开例会……这样急管繁弦般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像泡茶喝茶一样平常,较之17年前刚到“唐山”(大陆)时要幸福许多。1990年代初,大陆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以及许多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成功经历再次激活了李瑞河身体里那股沉寂一时的斗志,西进福建,把当年在台南创办的天仁优雅地演化为天福,并在它身上获得了重生,而他亦如一棵几经摧折的茶树迎来了“复壮更新”的好时节。1993年,李瑞河首选福州、闽侯和祖籍地漳浦这3个地方,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加工厂、茶庄等,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再创业之路。“这些年,说不苦是不可能的,一言难尽。”提起往事,他毫不掩饰地倾吐了苦水:“那时条件还很落后,机场不像现在有空调,每人发把扇子也没用,还是满身大汗。开车去漳浦整整要14个钟头,多是泥土路,不敢开快。”然而,横亘在眼前更大的难题远不止于此,还在于人们的素质与消费意识。“记得我们第一家店刚开业时,有人是光着上身、穿着拖鞋进来的,而且对店里茶的售价感到很吃惊。”他开始打开记忆的闸门,言语中分明带着无奈。尽管如此,大陆丰富的茶叶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是让他看到了希望,而且“信其可行”的坚定信仰与经历磨难后的坚强,一直是他排除万难、披荆斩棘的源源动力。“中国的三山五岳都有茶,产量绝不成问题,而且茶为国饮,有3000多年的文化,中国人都喝茶。”他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天仁30多年的行销经验和模式被他成功地复制到“天福”,并且像细胞分裂一样迅速地成长扩张:1999年,大陆天福茗茶总数达190家,2010年达1000家,10年时间里增加了5倍。“起初店开得很慢,不超过30家,这几年才渐渐多起来,基本每天都有新店开业,17年开了1000家。”他说。

除了开茶店,李瑞河还把“天福”的触角延伸到食品、文化、旅游、科教、服务等领域,在福建、浙江、四川、云南等4地建设了9家大规模的茶叶或茶食品加工厂,在漳浦和四川建立了2座天福茶博物院,并且还成立了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之一。

当灵叶入魂

“一叶入魂”是天福茶学院中镶嵌在陆羽石雕像旁的半句校训,它既是李瑞河事茶人生的简练概括,亦是天福对中华茶文化精神的精辟总结。作为天福的掌门人,李瑞河的思想与性格都影响着企业上下,并且都能在属于天福的每个角落和每名员工身上找到他和天福特有的“标记”。

天福集团的几大建筑均匀地分布在漳浦324国道的两旁。从天福茶学院到天福茶厂之间横跨着一座天桥,初来乍到的人也许会以为这是为了更美观。其实不然,“天桥是因一起事故而设。有位员工在横穿国道时,被迎面而来的车撞成了截肢。为了避免事故再次发生,公司就建了这座桥,并严格规定员工、学生务必从桥上走,违者乐捐(罚款)。”总裁办公室接待组组长林桂明介绍说。后来,这位不幸的员工被李瑞河认为义女。事实上,在不少员工眼里,李瑞河更像是“一家之长”,以“清和”的茶道精神来管理企业,让每个员工感受到天福大家庭的温暖。“如果员工因家里有事请假回去,他都会亲自打电话关心,这让我们很感动。”天福观光茶园办公室主任何滢认真地说道。今年是她在天福的第8个年头,而此前她是李瑞河的助理,对他的为人之道深有体会。即使对待跳槽的员工,李瑞河亦是给予最大的宽容:允许员工自谋出路、自己创业,若是不顺心,也欢迎再回来,并恢复原先的职务与待遇。“这样的老板,谁不愿意跟他,谁还会想着跳槽呢?”她深情地说。

的确,走进天福的每一个角落,都很容易被里面融洽的氛围所“同化”,待客热情有礼自是毋庸多言,更难能可贵的是员工之间亦是彬彬有礼。呆在天福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麻烦你”,而且还是不厌其烦地说。这就是他们所崇尚的“感恩的心”――它是天福的价值观,也是李瑞河最喜爱的一首歌。

天福世界观

要说天福茗茶的成功,不光是门店数量的庞大,还在于它影响了大陆的茶叶消费习惯与茶企的经营方式。“天福的服务很好,茶水免费喝,小妹也非常热情,到每个店都一样,有时不买点茶或茶食都会感觉不好意思。”漳浦旧镇的村民刘漳南说。认可天福的消费者和企业还有很多,如今品牌连锁茶店中逢客免费奉茶的“不成文规矩”不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吗?再比如,人们喝茶如今越来越注重茶的品质并根据茶选择专门的茶具,而十几年前大陆居民对茶的消费仅仅还是为了解渴,几乎不讲究泡饮方式。这一转变除了能反映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外,也不可否认有天福的功劳。毕竟,天福在卖茶时,还把文化植入了茶里,并通过茶融进人们的意识。此外,在天福的版图中,还有陆羽茶艺中心、天福茶学院这样的文教机构,它们是普及中华茶文化的前沿阵地。

17年筚路蓝缕的再创业生涯,让李瑞河收获颇丰:十多亿的销售额、千家门店的诞生和建立“茶业黄埔”天福茶学院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好的佐证。“我走对了路”李瑞河笑言道。不过,他要把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推向全世界的脚步从未因现有的成就而停驻,而是一如既往地前行。他信心满满地说,再过20年,在大陆开足3000家门店以后转到海外再开1000家!

也许,世界在他眼里是一盘棋,也是一枚茶叶。

上一篇:全球茶业第一展 吹响艺术与文化的交响乐 下一篇:华祥苑“世博茶”正式入驻北京马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