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雪域辟天路

时间:2022-10-20 06:40:27

1950年1月2日,向西南军区领导人邓小平、、发报指示:“进军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迟则夜长梦多。”西南局制定了解放方针:“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并报经中共中央批准,组成以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为正、副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准备进军。

一直以来,和内地的陆路通道有四条,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和新藏线。其中新藏线过于遥远,滇藏线崎岖难行,青藏线最为平坦,但是青海经济落后,物资要经过西安、西宁再运往,输送线路较长。而川藏线东起四川盆地,农业发达。成都平原到昌都之间,是传统的汉藏混居区,语言、文化障碍比较小,因此是进藏的最佳路线。

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要求,入藏部队不征粮征税,所需经费全由中央政府供给,所有粮食补给都要由内地运到。西南军区成立了支援司令部,抽调7个工兵团、11个辎重团担任进藏的筑路和运输任务。

3月4日, 18军从乐山誓师出发,挺进康区,揭开了向进军的序幕。3月24日,先遣队抵达康定。3月28日,18军军指抵达雅安。雅安是西康省省会,成雅公路终点,再向西已无公路。当时雅安正闹粮荒,大军云集于此,粮食供应变

得更加紧张。最为困难的,则是已经进抵康定的先遣队。由于随身携带的粮食耗尽,指战员们只能靠购买糌粑、土豆、挖野菜、捕麻雀维持生命。虽然筑路大军在崇山峻岭间夜以继日地拼命赶工,但公路要通到康定绝非短期内能完成的。西南军区于3月29日致电中央军委,请求派飞机空投支援,于3月30日指示:“空军迅即派出飞机,空投粮食,支援地面部队。”

临危受命

刚组建不久的人民空军迅速命令华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派出两架C-46和1架C-47运输机转场四川成都,连同西南军区接管的4架C-46,以及从北京空运队转隶的3架C-46,组成西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原华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队长谢派芬任西南空运队队长,李光启任政委。飞行员中既有空军起义人员,也有刚从航校毕业的新兵,技术水平差参不齐。尽管存在着诸多困难,但空运队却在党的领导下,边组建、边训练,边研究如何完成上级赋予的空投支援进藏部队的光荣任务。

四川盆地群山环绕,盆底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但过了雅安,地势陡然上升,从盆地跳跃到高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康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仅喜马拉雅山脉,就有有11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7000米以上的高山有50多座。由于海拔高,天气变幻无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高山之间,云层的变化会产生强大气流,从而使飞机经过时很难操纵。极容易造成撞山、坠毁事故。在50年代,因为从未有人飞越过这一世界屋脊,美国和空军称其为“空中”。

康定南边的贡嘎山高7556米,北面的大雪山高度在6000米以上,飞行高度必须提高到7000米以上。沿途气候恶劣,瞬息万变,没有可靠航图,没有准确天气预报,没有导航设备,没有备降场地,飞机高原性能不佳,这些都是摆在西南空运队队员们面前的现实难题。但是,驻康定陆军部队断粮的消息,让队员们心急如焚,他们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上级交予的空投任务。

没有准确可靠的航行地图,队员们便将手里年代久远的康藏地图,与陆军所用的大比例尺地图,拿来对比参考,反复确定地标。

时空运队拥有的10架运输机,有两种型号,分别是美制C-46“突击队员”和C-47“飞行列车”。前者是由美国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设计,由一种商用高空客机设计转变而来的运输机。后者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全金属结构军用运输机,由道格拉斯公司设计生产。

从使用经验来看,发动机拥有二级增压装置,机舱里有氧气设备的C-46高原性能要比C-47强得多,载荷也几乎是后者的两倍。但是,当时西南空运队拥有的9架C-46,均系缴获。军在撤退前,对重要机载设备进行了破坏,因此一时难以执行空投任务。但时间不等人,谢派芬决定先用唯一一架C-47探索开辟空中航线。

如何才能在未知空域开辟航线呢?谢派芬等人认为,C-47的升限不够,不能直接飞越崇山峻岭进入康定。但大渡河从康藏高原穿流而过,从地势上推断,河道上空必定有道东西向的峡谷,可以称其为“康定山口”。能否利用这个口子作为进入康定高原的通道呢?寻找这个“康定山口”的位置成为进入高原的关键所在。

然而,飞多高才能进入这个口子?峡谷的宽度能否容飞机进出?峡谷有多长?是直线还是曲线?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勇闯“天门”

1950年4月3日,谢派芬机组驾驶C-47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沿川西平原西侧,与邛崃山脉平行向南飞行,试航康定。气象报告说天气良好,但机组人员发现,高空浓云比气象报告厚实多了。飞机努力飞到4200米高度,才穿过第一层云。飞机缓缓爬升到4800米,先前的研究认为在这个高度可以右转。但领航员却发现飞机右侧突然出现了一排大山,黑压压一片。尽管飞机飞到4800米高度,但机组人员仍然看不到山顶。

此时,领航员手中的航图却标识着高度为2500米。飞机还需要爬升多高才能翻越山头?机组人员完全没有底。谢派芬把油门加到最大,15分钟内却只爬升了210米。飞机已经不能再爬升了,右侧的山峰无法飞越,飞机只好继续向前。这时,一团浓密的黑云突然出现,挡住了去路。由于没有导航设备,飞行员只能靠目视飞行。如果飞机贸然进入云层,风险实在太大。无奈之下,谢派芬只好驾驶飞机返航。

第二天,机组人员还在懊恼,驻康定部队报来当地天气好的消息。谢派芬机组再次起飞。不料,飞机在爬升过程中,云层突然变化,又出现一望无际的浓密黑云。而这一次,黑云来得更加突然猛烈。机组人员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刹那间飞机冲入云海,在强烈的气流作用下,飞机颠簸得非常剧烈。谢派芬立即调转机头,冲出云海返航。此时,身后的高山已被云层紧紧包裹。

两次试航虽然失败,但谢派芬机组并非一无所获――他们确定了“康定山口”的位置。就是在海拔7566的贡嘎山主峰和海拔5500多米的折钵山之间,有条狭长的通道。要想从四川盆地飞到康定,这是唯一的通道。两次失败的教训同时也说明,C-47难以胜任复杂的高原飞行。要飞越崇山峻岭,就必须使用高空性能更好的C-46。空运队员们不分昼夜抢修飞机。在一个星期时间里,拼出了一架能供氧、能加温的C-46。

4月8日,谢派芬机组驾驶满载物资的C-46,成功起飞。借助C-46发动机的二级增压功能,飞机顺利爬升到5500米高空。当天天空蔚蓝如洗,万里无云,一个个巨大的山峰历历在目。机组人员第一次看到了这次试航最重要的地标――大雪山主峰贡嘎山。“康定山口”上方一片蓝天。谢派芬机组判断,飞机已经到达大渡河上空,只要按原计划从两大山峰间的山谷飞进康藏高原,就能顺利看见康定城。

在C-46飞进“康定山口”的瞬间,机组人员都摒住了呼吸。谢派芬必须在3分钟时间内,穿越13公里的狭窄通道。一旦出任何差错,绝无生还希望。然而,当机组历经千辛万苦,惊险地穿越了“康定山口”后,却并没有看到康定县城。领航员再次计算飞行数据,确定飞机已经到了康定上空,但是,浓密的云层遮挡了视野,领航员看不清地面,飞机只能在空中不断地盘旋。如果再找不到目标,飞机因燃料消耗将不得不返航。由于在崇山峻岭中,平地面积非常小,在唯一的空投场上空恰逢大雾弥漫,飞机看不到地面,地面只能听到飞机声音。无奈之下,谢派芬只得在返航途中将225包粮食,重约4500千克的大米空投给驻雅安的18军部队。虽然这些物资对18军只是杯水车薪,但对于新生的中国空军却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战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空军对陆军的空中支援。

第三次试航虽然仍未成功,但谢派芬心里有底了,并总结出一套飞行办法,向全体飞行员作了交流。4月13日,第四次试航时,空运队选派了其他机组,希望一举成功。由于他们没有经验,这次试航找错了山谷,天气虽好却没有到达康定。

4月15日,天气晴朗,谢派芬机组一共8人,驾驶C-46型8003号飞机进行第五次试航。当天天公作美,沿途地标清晰,谢派芬机组看到了汹涌的大渡河,飞机顺利进入“康定山口”,飞行高度5500米。谢派芬小心翼翼地驾驶飞机,在两山间的峡谷穿行。两侧山峰耸立,飞机翼尖似乎要贴着山峰,航路似又长又窄的空中弄堂,飞机不能转弯,只能单机进出。谢派芬稳稳地操纵飞机,在气流颠簸中穿过山口,眼前一片明朗,再也没有浮云遮眼,康定城宛如秀丽的少女,清晰地出现在机组眼前。

着空投铃响起,身上拴紧保险绳的空投员打开舱门,将粮食物资奋力推出舱外,降落伞如天女散花般徐徐落下,地面一片欢腾。

这次成功,为空军向康藏高原继续飞行,打开了一扇“天门”,解决了进藏先遣部队的紧急补给,为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18军政委谭冠三亲自来空运队讲话,大大鼓舞了士气。邓小平闻讯,欣然为试航空投成功题词:“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陆军结合起来,我们将是无敌的。”

高原雄鹰

“康定山口”的成功突破,打开了从空中进入康藏的“天门”,打破了“空中”的神话,从此揭开了高原大空投的序幕。不过,西南空运队全体指战员喜悦的同时,也都明白,空投康定只是支援陆军部队进藏的第一步。翻过“康定山口”,并不是平坦的高原地带,而是山高谷深的险峻山区。18军向甘孜进发,空中航线继续前伸,仍要钻山沟、绕山峰飞行,危险仍时时刻刻地存在。

首次试航康定空投成功之后,谢派芬发动全体空地勤人员,认真总结5次试航康定空投及康藏高原的飞行经验,制定安全措施、飞行操作规程和飞行守则,要求大家自觉执行,不得违反。

18军先遣部队得到给养补充后,继续西进,于4月28日抵达康北重镇甘孜。

5月7日,王洪智、李嘉谊机组驾驶C-46穿越折多山口,试航甘孜空投成功。随后,空运队以最大的出动量,连续两天向康定、甘孜空投粮食23吨。在向甘孜空投时,一架飞机在返航时遇到积雨云而失事。直到1951年春天,当地村民发现一只被融化的雪水从山顶冲下来的飞机轮胎,人们沿山谷而上,才终于在5800米处找到了飞机残骸,但机组人员却尸骨无存。

危险和牺牲并没有吓倒空运队指战员。他们擦干眼泪,继承烈士的遗志,继续开辟一条又一条新航线。9月10日,徐骏英、易扬启机组试航德格空投成功;10月9日,王赐九机组试航邓柯成功;12月14日,刘耀宗、易扬启机组试航巴安成功。一架又一架满载生命希望的飞机,把粮弹等物资源源不断投向所需地区,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的推进。

到1950年9月,随着当地形势的变化,开始筹划发起昌都战役。考虑到战役需要大量的物资,战役结束后部队进军拉萨所需物资更为庞大,仅靠西南空运队几架老旧的C-46远不能满足需要。经批准,于1950年9月16日致电苏联,订购42架伊尔-12运输机。

伊尔-12型飞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装有功率较大的发动机,装有二级增压设备,还有较完善的Ш缴璞负统防冰设备,有利于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是50年代初较为先进的机型。

1950年11月24日,西南空\队扩编为空军高空运输团,向黑樱任团长。为了加速飞行人员的培训,12月筹组高空远输训练大队,谢派芬被任命为大队长,附属在长春二航校,接收从苏联购买的42架伊尔-12型运输机。谢派芬在苏联顾问帮助下,速成培养了一大批空地勤人员。1951年1月,西南军区空军将这个高空运输机训练大队,编成高空运输团的第二、第三大队,拥有伊尔-12飞机35架。1951年4月24日,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师――第13师在新津成立,师长刘绍堂。当时该师共有876名指战员,下辖第37、第39团,不久又组建了第38团,执行支援18军进军的任务。

1951年10月,1.4万名18军指战员和3000多名藏族同胞,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艰苦奋斗,修建了当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甘孜简易机场,海拔3320米,跑道长3200米,宽50米,净空条件狭窄,只能向东南着陆、向西北起飞的单向起降机场。

1951年11月11日,谢派芬率机长胡明涛、贾仁甫,团领航主任黄尔毅,团通信主任黄慕陶,团机务主任袁鸣岐、团特设主任卢振华,机械师李保平、席胜荣等人,驾驶伊尔-12型27号飞机,在甘孜机场首次试航降落成功。随后,在甘孜机场进行空域试飞,熟悉机场地形、气象特点、进行不同载重的试飞,取得起降最长滑跑距离、时间,上升爬高性能数据。大家一致确定伊尔-12在甘孜机场起飞的最大安全载重量为15880千克,比平原机场少载重1620千克。伊尔-12从甘孜成功起降,可向拉萨方向延伸有限的支援空投航线,能实施成都至甘孜的空运飞行。

随后,中央下令空军试航毗邻拉萨的太昭,为全面解放做准备。因为太昭无机场,这就意味着老旧的C-46必须从新津机场出发,飞行1129公里到达太昭后立即返航。1952年6月7日,李向民机组驾驶机舱内加装了副油箱的C-46从新津机场起飞。途中飞机经受住了发动机振动、仪表失灵、滑油系统漏油等问题的考验,经过近10小时惊心动魄的飞行,机组终于胜利完成了试航太昭的任务。这是C-46在极限高度上,长时间,长距离,创纪录的飞行。

特殊中队

在1951年8月至1952年7月间,空13师39团建制里,还有一支颇为特殊的部队――“民航支藏中队”。1951年7月,军委民航局奉总参谋长聂荣臻之命,调派3架性能较好的C-46型飞机,支援空13师,执行进藏空投飞行任务。其机组成员都是“两航”起义人员,他们被编为空39团下属的第4中队,又称“民航支藏中队”,潘国定任中队长。

“民航支藏中队”使用的是苏联帮助测绘印制的最新地图,但其资料来源于民国时期甚至更早年代,高山、河流走向、居民点、等高线等都存在误差。飞行员只能凭经验,小心谨慎飞行。

在空气稀薄的高原飞行,C-46满载燃油、附属设备,以及空勤组及空投员,每次空投只能装载空投物资2012千克。但“民航支藏中队”经过摸索实践后,决定至昌都的空投飞行不带空投员,飞至空投场地后,由报务员充当空投员,副驾驶负责通话工作。通过这种方法,“民航支藏中队”在昌都空投飞行中,总共节省燃油57吨,并减少了航材和发动机损耗。在以后的向卡贡、甘孜、巴塘的空投行动中,他们采用同样的办法,增加了飞机载重、节省了飞行时间、减少了飞机损耗。

在将近一年的空投飞行时间里,“民航支藏中队”共空投飞行103架次,其中最远的至西昌空投69架次,空投物资达289700多千克,飞行时间达379.5小时。任务结束时,“民航支藏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中队长潘定国荣立个人一等功。

从1950年4月至1952年11月,人民空军在康藏高原共开辟航线25条,出动飞机1282架次,向康定、甘孜、昌都、太昭等地空投各种物资2326吨,有力保障了进藏部队的急需,也为后来发展航空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此期间,空军共涌现出先进集体24个,312人立功受奖。

上一篇:浅论《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形象及其意义 下一篇:核打击硕士人才培养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