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10-20 05:55:47

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和谐;信任;热爱

〔中图分类号〕 G62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22―01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首先,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形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其次,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而快乐,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保持对教育的兴趣。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与学生的沟通。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要信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人格的平等。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必须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各种见解;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能将个体的主体力量充分地释放。尊重学生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肯定的态度。因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处理好对学生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姑息,而是要严格有度,要求有法。不能一味地强调学校的统一要求,硬性地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去做。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施教,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情感偏颇。二是对学生应友好平等。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正在发展的完整的自然人来看待。

二、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才能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怀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

学生都有“向师性”,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自己的时候,教师的诱导和批评都是有效的,甚至对教师偶然的过火行为也是谅解的。这是其他力量所难以达到的。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之间有许多差异,有的学生容易引起教师的好感、喜爱,有的学生则会使教师感到厌烦。教师应该控制这种情感,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未开发的潜能,潜在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接纳他们,引导他们。即使个别学生资质差些,过去的表现不够好,性格上有弱点,也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和给予帮助。

三、甘做人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一个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永远是崇高而神圣的,如果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永葆这种魅力,那么,我们的教学过程将是风行水上,挥洒自如。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必须不断地修炼自身品行,主动关爱学生,以父母的心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贴心人,让他们感到师爱的温暖。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成绩,表达出由衷的赞美。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和肯定时,就会更亲近教师。第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

上一篇:让经典诵读点亮孩子人生 下一篇:主题式课外阅读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