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载和田玉

时间:2022-10-20 05:19:26

近年来,许多人投资收藏包括古玉在内的文物,恐怕也是继股票、房产之后的另一选择。金鼎来2010春季拍卖会上,古玉即是主角,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枚拍出1200万天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刀。和田玉价格也连年上涨,北京、上海、河南、新疆、苏州等地以真假和田玉而在短短几年内致富者不乏其人。这些商业行为的动力其实来自于中国人对绵延七八千年的玉文化的理解和信心。

中国玉器产生之早、分布之广、历史之久、器形之多、影响之深是其他任何地域的玉器所不能相比的,可以说,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为止,公认最早的玉器属于8000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和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和田玉为古人所使用的历史已不下5000~6000年。早在新石器时代,和田玉已为远古先民所使用;殷商时代已成为王室玉中的主要玉材。在整个中国悠久的玉器史上,和田玉因玉质之美而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玉材,曾被帝王所专享,称“帝王玉”,也被视为“真玉”。

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提出“玉有十一德”,主要是指和田玉而言。6000年来,基于玉质之美,人们将其神圣化、人性化、品德化,最终成为完美人格的象征、高贵身份的标志、政治往来的礼物、怡情养性的、凝聚财富的工具,它从远古走入现代,神秘而奢华。

故宫博物院的扬伯达先生认为和田玉有三大文化基因:质色美、神灵器、玉之德,本文则主要从这“三大基因”和其衍生的价值介绍和田玉的玉文化。

质色之美

古人鉴玉,“贵德不贵符”,“德”指玉的质地,“符”指玉的颜色;即古人将玉的质地置于首位而非颜色。和田玉玉质独特的坚韧细腻来自于它非常细小的矿物颗粒,一般在0.01毫米以下,以纤维柱状为主,呈毛毡状结构组合排列,因而脉理坚密,质地细腻,且不太透明,比重较大。它的温润是一种不易把握的审美感,即温和润泽。“温”是视觉上柔和不刺眼,触觉上也不是摸着冰冰凉的;“润”是一种半透明的油脂光泽,太透则轻薄、轻浮,而且摸在手里要不扎手、不干巴巴的。“温润”其实显示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如同一个君子,性情温厚而坚毅,有才情而不张扬,灵透而不轻薄,故日“温润如玉”;“温润”正是和田玉的基本特性。

和田玉的颜色,主要为白、青白、青、碧、黄、墨、糖(棕)等色。羊脂玉是和田玉之极品。和田玉的颜色是其中所含的化学元素形成的。如白玉、青白玉、青玉中含少量碳素,因而闪淡黄色、淡灰色,而不是纯白,这才是和田玉应有的颜色。墨玉含碳量较高,因而呈灰、黑色。碧玉是由叶绿到墨绿之色,一些是绿中有墨点。关于黄玉,明代高濂认为正黄色玉比羊脂玉更珍贵;这是基于五方说,以黄为中,且正黄玉极少见之故。

神灵之器

《说文解字》对“”字的释义“巫以玉事神”,说明玉一开始便有了的神、巫、灵的宗教性。扬伯达先生的《玉神物解》中提出了三点见解:1 玉是神灵寄托之物体或外壳;2 玉是神之享物;3 玉是通神之神物,其核心观点是玉与神灵紧密相关,玉并非普通之物。

史前社会,玉作为巫者通神的工具被使用,这一点已成为共识。《越绝书》中风胡子向楚王讲述兵器发展的历史时说:“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可知玉在史前的黄帝时代,“以玉为兵”的时期已被视为“神物”了。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黄帝食飨玉膏”、“天地鬼神食飨瑾瑜之玉”、“君子服玉以御不详”。这在今天看来是怪诞的,但却表明了史前文化中玉的一种重要功能,即玉是巫术之具,可用来敬事鬼神和驱除不详。

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也表明了玉器的神巫功能。如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中除陶、骨、石器外,最多即是玉器。这些玉器非纯粹的装饰品或生活用品,因为即便是实用器具的玉质仿品,也无使用痕迹;显然是宗教物品。其中生育女神、生殖器、男女媾合人像反映了对生殖崇拜的强烈;C形玉龙、玉猪龙反映了龙图腾;造型怪异抽象的玉钩云形器可能是萨满教用来沟通人神之物。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上图案神秘难测,具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西周时期,玉器进一步向宗教性方向发展,统治者在重大礼仪、祭祀场合使用玉器,玉成为礼器。《周礼》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器”即璧、琮、圭、璋、琥、璜。

君子如玉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玉的美丽和神圣被人格化,其中寄予了古人对人格美的理想与追求。自夏朝以来,历代统治者崇尚“德政”。夏代大禹立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是他的施政理想,也是他的人格理想。西周时的文献中有不少将玉人格化的文字:《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也说“君子比德于玉焉”,这说明将玉质人格化、以玉德作为人格理想的观念已形成于西周。

最能表现玉德的器物应是玉佩。出土的西周玉器巾多为玉佩件。《礼记》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要求君子一生都要佩玉。可知,古人用玉来提醒自己应具有高尚美好的道德操守,玉也成了君子的身份表征。

玉德的观念形成于西周,经春秋、战国、两汉传播至清代。谈论过玉德的人有管仲、孔丘、荀况、庄了、孟子、刘向、许慎等人,他们各自提出玉有十一德、九德、七德、六德、五德等说法。这些玉德都体现在和田玉身上,和田玉才是玉德的真正载体。孔子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水,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另一著名的是许慎的“五德”说一一玉表仁、义、礼、智、信。在中华几千年文明中,玉德都作为玉文化的主体,成为士大夫完美人格的象征。

玉之无价

由于和田玉的美丽、神圣、有德,进而衍伸出其他功能,即政治象征、财富体现、装饰把玩和实用器具。

中国古代政治是君权神授的,要想掌握君权,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神权;因此“真龙天子”就必须能够与天地神灵相沟通。那么,掌握了通神工具――玉器,就意味着被上天赋予了统治天下的资格。于是玉器又成了统治者的权力象征、高贵身份的标志。传说战国时代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为秦始皇所得,制成玉玺,数代相传,晋代此宝失落,以后的历代帝王就用其他玉来代替。《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知当时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执不同器形或纹饰的玉器以区别身份等级。《礼记》中也记载天子、公侯、大夫、世子、士应佩不同色质的玉佩和不同颜色的绶带。玉还在古代各国之间的交往中起到了政治作用。春秋战国时诸侯相争,息战求和或交善结盟时常以玉为主要礼物相赠。

玉器作为财富的凝聚,其功能从古至今不曾衰竭;只是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体现罢了。古人以玉换城池,以玉息战事,以玉置田地,都表明古人对玉的珍视程度。如今,一块手掌大小的和田玉籽料,价格一般也不会低于十万。真是“金有价,玉无价”啊。

从唐代开始,经宋、辽、金、元至明清,是玉器发展的新时期,它有了全新面目。除用料和制作方法承袭前代以外,其他方面均有所不同。宗教性褪去了,道德性淡化了,严肃变为轻松,神圣、神秘变为世俗,曾经盛极一时的礼器和葬玉几乎消失了。玉器变得作用单纯,均与日常实用、佩戴、赏玩有关;如果说玉器以往倾向于宗教圣物,此时则更多是艺术品、工艺品,如玉簪、玉梳、玉镯、玉杯碗、玉飞天神佛、玉带、玉佩饰、玉摆件等。至明清,杯碗盘碟、文房用具等实用器物大量出现,佩玉极大发展,各种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的纽扣、发簪、帽正、佩饰花样繁多,总之日趋世俗化、平民化。明清还出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饰变化,各种寓意吉祥的花鸟瑞草图案出现玉雕之上。玉的使用也普及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出现了大量商品用玉。

至于现代中国,和田玉已完全是商品玉、工艺品了。然而那温润坚韧的玉德、底蕴深厚的玉文化终究是迷人的。在传统被忘却、浮躁而功利的现代商业社会,“君子比德于玉”的信念或许仍不失其意义吧。

上一篇:刘传生 入禅是收藏古典家具的最高境界 下一篇:冲泡普洱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