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富硒茶生态园探析

时间:2022-10-20 02:33:37

汉滨区富硒茶生态园探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滨区独特富硒区发展富硒茶生态园分析,认为项目区富硒资源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高涨,区位优势明显、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好,可望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富裕的支住产业和拳头产品,项目建设市场潜力巨大。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硒茶生态园;市场潜力巨大

1 汉滨区富硒茶发展现状

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属硒缺乏区域,我国有72%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处于缺硒或低硒生态环境之中,其中l/3为严重缺硒区。

安康是我国三大富硒地区(贵州开阳、陕西紫阳、湖北恩施)之一,汉滨区是紫阳板块重要富硒区,富硒地层厚度达40-50m,硒含量为一般为0.2-0.4mg/kg,最低硒含量为0.05-0.2mg/kg。具有硒含量适中,不含毒元素等特点,富含硒的土壤和水源易于被植物和动物吸收、积累,成为“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农产品。

汉滨区有33个镇(办)的土壤为富硒区,13个镇为高富硒区。种植的32种农作物、蔬菜及32种特产均为含硒产品。汉滨区是我国优质富硒绿茶适生区,是陕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目前,瀛湖、双龙、玉岚、流水、大竹园、新坝、迎风等镇已成为汉滨区富硒茶叶基地。全区现有茶园5万亩,年产茶叶85万公斤。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建成10万亩高效、优质、生态旅游观光茶园,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产值达到5亿元。2010年汉滨区富硒食品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利税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其中茶叶年产值达1.02亿元。2011年在安康举办的中国陕西茶叶节上,汉滨区精选出了10家茶叶企业同省内外300余家知名茶叶企业一起参加名优茶展示及交易会,在陕西省“十佳”标准化茶园和茶叶产业发展“十强”企业及名优茶评比活动中,汉滨区选送的“富硒翠峰”、“富硒银针”获得名优茶类金奖,“富硒翠峰”获得名优茶类铜奖,“特级毛尖”、“炒青毛尖”、“富硒毛尖”分别获得大宗茶类金、银、铜奖,新坝镇茶园荣获“十佳”标准化茶业基地称号和美誉。汉滨区富硒茶叶在省内外十分畅销,并已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地区。富硒茶叶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具特色新兴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 陕西省生态茶园发展现状及趋势

生态茶园建设在中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生态茶园建设。陕西在近几年发展较快,安康、商洛、汉中三地多数县都在充利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的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北亚带湿润气候条件,发展生态茶园。安康的紫阳县、汉滨区、平利县,商洛的商南县,汉中的西乡县、宁强县、镇巴县、勉县等县都在逐步开始改建和新建生态茶园,通过地理标志、无公害、有机和富硒认证确定特色茶产品身份,保护原产地资源。通过立体配制、采用有机栽培管理和清洁生产过程,保护原产品的原料的纯真品质、质量和安全性能。目前陕西生态园建设的模式主要有立体结构型、食物链型和立体食物链综合型。

2.1 立体结构型

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征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建设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有:

茶与乔木、草本结合的茶―林(经济林果)―草(金银花、苜蓿)模式;

茶与灌木、草本结合类型:茶―粮(豆类、药材、花生等) 、茶―饲草间作模式;

乔―灌―草三者结合形成茶―林(果)―粮(饲草)模式。

2.2 食物链型

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系统中的人、畜排泄废弃物质,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而采取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主要有:茶―牧(禽)―沼模式。

2.3 立体食物链综合型

是以上两种类型的有机结合,既能实现合理生态系统 ,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茶叶生产商优质的茶叶生产模式。也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实现茶叶生产高效化、茶园生态化、效益最大化的生产模式。

茶―林(果)牧(禽)―沼模式;

茶―粮(饲草)―牧(禽)―沼模式;

茶+林(果)―粮―牧(禽)―沼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外出旅游和休闲观光、度假旅游人数增多,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生态园”、“农艺园”等山区农村生态观光与农耕文化、农耕生活体验的观光旅游项目越来越多,已成为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内涵,生态园的类型更加丰富。

3 国内外市场供需现状及预测

3.1 富硒茶叶市场供需及预测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其价格又比咖啡、可可便宜,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饮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内茶叶生产保持平衡增长,消费增长逐年扩大,特别是名优绿茶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我国茶叶面积160万公顷,产量达到135万吨,产值超过210亿元。茶叶深加工产品产值350亿元,茶馆、茶文化等与茶相关的第三产业产值达200亿元。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逆势上扬,茶叶出口量30.3万吨大关,首次突破30亿大关,同比增长2%;出口金额7.05亿美元,突破7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3%,总量和金额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

我国各民族都有喝茶的传统习惯,茶叶消费已遍及全国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日常消费品和走亲访友首选礼品, 也是社会团体和各种会议必备饮料之一,在国内十分畅销。经医学专家研究证实,一个每日饮10克茶,对人体保健作用最佳。因此茶叶将成为“原子时代和太空时代的饮料之王”,21世纪将成为人类的饮料之冠。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量为500克,我国人均消费量才300克,日本及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已超过1000克。据测算,进入21世纪的头20年代,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求量将成倍增长。国内销量缺口将超过20万吨。

随着“陕茶复兴计划”推出,陕西省茶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茶叶质量显著提升,茶文化氛围日趋浓厚,陕西茶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扩大。陕西省茶园面积134.5万亩,居全国第八位,茶叶总产量2.6万吨,年实现销售额18亿元。茶叶是安康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到2011年底,安康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6万亩、开采茶园30万亩,其中丰产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无公害和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到10.8万亩,标准化示范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茶叶生产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全市茶叶总产达到1.08万吨,实现产值11.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2.7和26.9个百分点。安康茶品质优良,绿茶产量高,陕茶1号商品茶清香高长,滋味鲜醇,水浸出物48.7%,氨基酸5.2%,茶多酚12.2%,咖啡碱2.8%,EGcG8.05%,保健功能比同类绿茶明显突出,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富硒资源是安康依托独特的自然宝贵资源,安康市富硒区的富硒茶,不但品质可靠,而县保健功能良好,在茶叶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能力。安康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中国硒谷,绿色安康”,目前全市开发了以富硒茶为主的50多个富硒保护产品系列,产品十分畅销,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其中富茶及茶系列产品产值占50%。2010年汉滨区富硒食品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利税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其中茶叶年产值达1.02亿元。在2011年安康举办的中国陕西茶叶节上,汉滨区选送的“富硒翠峰”系列产品分别获得大宗茶类金、银、铜奖。依托优质的有机富硒茶,安康茶叶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广阔。

3.2 茶文化生态旅游需求及预测

茶园的生态观光、文化体验、采茶化验等生态旅游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观光旅游项目,由于该旅游产品消费低、靠近城市和区位优势区域,最适短期一日游,成为最受青睐的旅游方式之一,每年10-30%的增长率。据安康市有关部门统计,在来安康市众多的游客中,生态观光旅游人群近60-70%,主要有一日游、三日游等旅程,近郊游也是近年来十分火爆追假日旅游。主要参观森林公园、古镇、古庙、瀛湖摆渡、茶园观赏、农家乐,田园观光等,自驾旅游也是众多爱好的一项重要休闲旅游。据统计,在旅游消费中,生态旅游消费约占50%。

秦岭巴山气候条件优越,森林盛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景幽雅,自然风光优美,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浓厚,民风淳朴,传统的文化历史沉积深厚,历史源长,茶园以其清新俊秀的生态环境、优良规范的农业种植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将成为茶叶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重要旅游方式,为人们了解大自然,了解安康文化打开了窗口。品生态有机富硒茶、赏明山大川,体验人生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感受自然返璞归真好去处。

4 项目SWOT分析

4.1 项目优势

4.1.1 生态茶园前景广阔

生态茶园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产业,是世界茶叶行业焦点话题。它以茶树为主体,用应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高效、持续、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和生产体系,按照优化互利原则,有效提高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转化。其生态茶园生产技术有助于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改善茶叶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茶园建设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可追溯质量体系的根基和保障,这也是引领未来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标杆。生态茶园良好农业规范种质(GAP)、清洁生产、立体发展、生物链接和质量安全可控追溯体系优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未来生活食品的重要内容和消费方向,是保障人类健康的永恒主题。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

4.1.2 区域富硒资源丰富

项目区位于安康富硒区,本区域生产的茶叶经测试与认证为富硒产品,含硒量平均为0.653mg/kg,高于江浙皖闽等名茶含硒量5.5-8.5倍,是安全环保的富硒保健茶品。安康富硒资源是排它的、不可替代的、最具特色的独“一无二”世界珍贵资源。富硒产业特色竞争优势明显,与工农业产业联系密切,能很好的带动农民致富和工人就业,拉动力强,易于聚集并取得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强,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4.1.3 自然条件优越

①气候、土壤适宜茶树生长

秦岭、汉江、巴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茂密的森林植被,形成了该区域特有的土壤、水、气、肥条件,是我国北方茶叶分布的北界和适宜区,也形成了特有的江北茶叶品质。其历史上在唐朝和清朝被称为皇家上等贡品,富硒食品和富硒茶称为当今世界珍品。通过多年研究证实,瀛湖正常年份的早春茶比汉中、商洛早7至15天,比同纬度的河南等地提前15至20天,早茶优势明显,上市经济潜力巨大。

②品种优良性、商品性好

项目建设拟选用茶树良种“陕茶1号”是从古老的紫阳群体种中选择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采用单株无性系扦插技术选育而成,在秦巴山区长期适应且表现优良的品种。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证明,陕茶1号具有叶色深绿,发芽早,芽叶肥状,持嫩性强,生长势好,适应性广,抗寒、抗病等优良特征。

③区位优势明显,环境无污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随着五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复线和安康机场迁建工程的相继建成,安康已融入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半日经济圈内,而汉滨区又是安康的中心城市,成为承接安康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项目区位于瀛湖岸边,距包茂高速公路,水陆两条交通快捷,方便安康市民和到安康游客进出。二是,生态区位优势,汉滨区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之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为绿色、无污染的原料产地。三是,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生态茶园拟建区位于安康“瀛湖”景区,区域内有拟建的“影视基地”、瀛湖水体景观和佛教文化景观,可与周边的景观形成合理的旅游线路。

4.1.4 产业发展基础好

目前,全市有30多家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汉滨区目前在市场上有10多家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开发富硒产品20余种。富硒茶产业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富硒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新坝镇茶栈村7组富硒茶测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这些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项目建设搭建了实践平台和有益经验与技术,培养了一批产业技术人员,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1.5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汉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起来,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涌现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联结生产与市场,而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注重以行业自律的方式发展生产经营,并针对生态茶园生产对农民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引导农民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基地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强化农民的整体素质,树立农民的群体诚信,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会员相互监督的自律机制,克服单纯分散的生产经营农户难以应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可追溯源质量生产,成为产地认证、品牌生产和保障生态茶园生产质量的有效载体。

4.2 劣势

4.2.1 富硒产品开发起步晚,基础研究缓慢

目前,汉滨区富硒食品产业还处在孕育和起步发展阶段,存在富硒资源的基础资料不完善、对富硒产业及农产品认识不足、富硒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对外合作与开放不够,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规模小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对该项目的技术支持能力受到影响。

4.2.2 项目区基础设施差,龙头企业与品牌建设规模低

项目区茶园多数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多是“村村通”修建的村级道路,通往各茶园的道路。同时现有的茶园大部分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基础设施差,无灌溉条件,管理粗放,部分茶园未老先衰,树势衰退,园相不齐,茶园整体是“一小、二稀、三缺”,即茶树矮小,行稀、丛稀,缺水、缺肥、缺修剪。导致单产低,效益低,平均亩产仅17公斤,亩产值2000元左右。

项目区虽有3000-4000亩新建茶园,但集中连片在100亩以上的茶园少,且比较分散,茶农采用传统的经营方式,重采轻育、忽视茶园管理和加工,普遍形成“户户有茶园、家家制茶”的格局,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经营规模低,经济效益低下。项目区茶园规模小、分布分散、难以实现集约化经营。

项目区茶树品种混杂,生长良莠不齐。近年来加大了陕茶1号和龙井43号推广种植面积,但总体数量比例小,多属未开采的幼园。

项目区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虽然有数十家小型茶叶加工厂,但加工总量不足,制茶技术掌握不够,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茶叶。各加工厂(点)关联度较差、联动程度较低,导致信息传导不畅、资源浪费严重。

品牌多而乱。全区现有“安康银峰”、“瀛湖仙茗”、“汉水韵”、“马泥春”、“汉水春”等多个茶叶品牌,但生产规模有限,或自身的生产基地很小或者没有生产基地,难以形成把握市场份额主体。

4.3 机会

4.3.1 政府支持

目前安康市委、市政府将富硒食品产业列入六大主导产业,制定了富硒食品生产质标准和富硒食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公布了39种富硒合格产品检验名单。并将项目建设纳入了安康和汉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扶贫攻坚计划、一村一品计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同时利用安康特有的富硒资源,将富硒食品和富硒茶产业开发作为市委市政府开发引资招商建设项目,为产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和政策保障。

4.3.2 富硒产业兴起,为产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机遇

在国际国内富硒营养研究和产业快速发展情况下,我国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兴起。各种富硒农产品及富硒生物制品大量涌现,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红薯、富硒蘑菇、高硒螺旋藻等。此外,通过施用富硒肥料,饲喂富硒饲料生产富硒农产品,围绕富硒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从而有效的延伸了硒资源开发的产业链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有关部门、专家调研与预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富硒产品和有机食品将是国内食品市场最主要的健康和热销产品,其市场份额将会不断增加。同时安康城市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为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发展带来了机遇,西部大开发、促进陕南突破发展、陕南森林生态文化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略,都是区域产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4 挑战与威胁

目前在全国已开发的富硒产品区有湖北恩施、陕西紫阳、贵州开阳、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成都等,从目前的开况来看,这些地区硒资源开发起步早,处在深度开发阶段,硒产品研究的某些领域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开发出一系列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邻近的紫阳县的硒资源开发与研究几乎与国家同步,富硒茶取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该区富硒资源开发还处在孕育和起步阶段,富硒茶品牌少、规模低、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这些对项目的富硒茶园项目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威胁。

5 发展探析

5.1 制定科学规划目标

生态茶园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富硒资源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发展战略,依靠区域独特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用良好的农业规范种植(GAP),建设新型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方式,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和实行标准化和订单农业生产的茶园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开展茶文化展示、体验、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突出特色的茶园生态观光区;积极开展中高档茶叶加工生产和品牌建设战略,不断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观光旅游的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增加区域农民收益,努力实现富硒茶叶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5.2 建立科学规划原则

5.2.1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不破坏当地茶园的土壤和茶树生长的优良自然环境为原则,充分利用植物群落分布状况,扬长避短,组建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茶园模式。

5.2.2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和植被、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地项目布局,集中连片发展茶叶生产园、生态观光园、茶文化展示园和循环经济示范茶园,有利于茶园组织生产和和管理,便于机械化作业。

5.2.3 绿色、有机生产原则。茶园的立地条件必须符合无公害要求,即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等,按照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开展茶园生产与加工。

5.2.4 品牌战略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优质、高产、安全、可靠”的质量可控追溯体系的原则和科技支撑手段建设项目、塑造品牌,让品牌占领市场。

5.2.5 农户自愿原则。项目建设用地要以农户自愿建设为原则,可采用农业合作社管理方式或土地流转机制,合理取得。农业合作社要规范社员行为,实行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和订单茶叶生产机制。

5.2.6 茶文化促进发展原则。用历史和现代的茶文化内涵,丰富生态茶园茶文化建设内容,促进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提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5.2.7 科学种植原则。科学选择茶叶树种与立地条件,合理应用农耕技术,合理密植、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多元素种植模式,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科技术含量。

5.4 制定科学的生产模式

建设绿色养殖点与沼气池,开展茶树+草(粮食、豆类等)+家禽+沼气立体生态模式示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5.4.1 有机富硒茶开发:高中档有机富硒茶系列产品。

5.4.2 旅游产品打造:茶文化展示(品茶与茶文化展示),采茶、茶叶生产体验、生态茶园观光、农家山庄体验旅游。

5.4.3 生态养殖生产:建设清洁能源沼气池和家禽家畜养殖场,生产无公害有机肥料,实现生态茶园+绿色种养殖+清洁能源与无公害肥料的有机茶循环经济示范,引导生态茶园向绿色、有机、环保方向发展。

5.4.4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种植: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富硒茶标准化生产和订单式生产。

5.4.5 种植品种选择:采用“陕茶1号”和“龙井43号”为主打品种,通常当家品种应占70%以上,搭配品种占30%左右。

5.4.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源工程、蓄水池、沼气池、生产道路、温室、生态畜舍,建设茶文化展示区、观光茶园、体验基地、扶持农聚村、建农家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茶园产业发展。

5.4.7 技术集成:专家大院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基地。

5.4.8 销售拓展:网络信息+市场窗口+品牌。

5.4.9 实现目标:通过项目示范引导、科学种植、订单生产和立体循环经济示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富硒资源独特区位优势和禀赋条件,开展富硒农业产品生产和加工生产,使秦巴山区秀美之地的富硒生态茶园,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基地。同时项目建设将拉动和促进农村种植业、劳动就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及其它行业不断发展。

6 小结

汉滨区地处陕西秦岭南坡,山区森林植被茂密,无污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富硒资源,形成了特有的江北茶叶品质,富硒食品和富硒茶已成为当今世界珍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富硒生态茶园积极性高涨,区位优势明显、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好,可望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富裕的支住产业和拳头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追溯质量生产和风险与利益共担经营模式,发展富硒茶生态园循环经济,市场经济收益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汉滨区富硒食品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

上一篇: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问题研究 下一篇:汽车维修废弃物处理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