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师敏 紫砂“新生代”的国际范儿

时间:2022-10-20 02:14:03

潘师敏 紫砂“新生代”的国际范儿

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走在一个国际化村庄里,这里到处都有紫砂元素,甚至可以将烧坏的紫砂再次利用,铺设道路,装点园林。这就是潘师敏大学毕业设计中,对她出生的地方——西望村的园林规划。

不仅是西望村,整个丁蜀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紫砂行业,但由于历史原因,基本文化素质都不高,而潘师敏是行业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

高学历,带给她的是文化的积淀、广阔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思维。“面对全球化趋势,在不改变紫砂历史传承和意味的前提下,做一些符合国际化审美的创新。”潘师敏定好了未来的艺术方向。

天之骄子

潘师敏是看着妈妈做壶长大的。但小时候,潘师敏并不想从事紫砂行业,只想当老师。

一直学业优秀的潘师敏,大学学的是景观设计。毕业前夕,潘师敏邀请老师和同学到家里玩,他们都非常惊讶,一把土,在紫砂艺术大师的手中,就变成一件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更惊叹于西望村的紫砂产业发展。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的毕业设计。

通过做毕业设计,潘师敏也重新认识了紫砂艺术,更重新为自己的未来做了规划。

大学毕业前,潘师敏尝试做了第一把壶,一把传统的仿古壶。“当时觉得捏的还挺像,很有成就感。但后来慢慢深入紫砂文化后,才明白,仅仅是像,是绝对不够的。”潘师敏说,紫砂壶需要的是艺术灵魂。

大学毕业后,潘师敏并不满足,仿佛一块海绵一般,她希望汲取更多的“养分”,凭着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教育与管理专业。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历史,设计教育会涉及到很多历史知识,像中外美术史、工业史、建筑史等”,潘师敏说,以史为鉴,历史的厚重感会给人以启发。

设计管理,则有点类似于工商管理,包含了一件物品,从构思到设计到,从营销到流通,从市场到售后的整个过程。“它会让你考虑艺术与市场的结合与协调”刚读了一年的研究生,潘师敏感慨颇多。

“玉笠”是潘师敏最近创作的一把壶。这把壶虽然看起来造型简单,但事实上却包含了形制美学的理论,讲究比例的协调,整体的美观感。

“壶身就像一个成熟的果实,是希望我自己的制壶技艺能尽快成熟起来。壶钮做了简单的创意设计,有种残缺和不对称的美。”潘师敏的这把小壶,也颇受藏家的喜爱。

国际视野

潘师敏深知,紫砂壶的创作与成功是急不来的,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文化的积累对于未来紫砂的国际化发展更重要。

潘师敏的母亲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范菊华。有时候,潘师敏在做壶时,范菊华路过,也会给点意见。“我现在的功力、经验跟妈妈他们这些老一辈的紫砂艺人比肯定是差距很大,但我的优势是国际化的眼界,以及创新的思维。”

“如今日本的茶道已超越中国。当前日本采取传统与创新双轨道进行,他们的作风严谨,器具制作上也非常精细。”潘师敏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及理念,但同时还要保持中国的传统特色。

“先继承,再发扬,创新一定要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潘师敏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对于紫砂艺术如何走向国际化,潘师敏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国际化的设计首先是人性化的,要根据国际市场的特点,在不改变传统韵味的前提下,做相应调整。

“外国人的身体一般比较魁梧,中国人一个手指刚好伸到壶把里,外国人就伸不进去。因此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但同时也不能破环整体的美感。”潘师敏说,这是跟外国人交流的亲身体验。

同时,外国人对颜色也会有要求,可能他们并不喜欢中国人通常喜欢的朱泥,这些就需要用到色彩心理学,色彩搭配等专业知识。

不仅如此,潘师敏还在琢磨如何实现更高层次的设计管理。现在大部分紫砂艺人都是做什么壶就卖什么壶,一是事先缺乏构思,二是对市场没有清晰的认识。

“国际上成熟的做法是针对固定的客户群,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再根据需求,定制出相应的作品。”潘师敏表示,未来也会逐步探讨培养客户的需求,让更多的人会喝茶,会玩壶,玩好壶。

对于紫砂艺术创作,潘师敏认为还需要多接触社会,多学习新的理念,以后甚至会做多种的尝试,比如把雕塑引进紫砂,有时甚至从外型上看不出是一把壶,但它还能兼顾紫砂壶的功能。

潘师敏把紫砂精神归结为“浑厚”二字,对于25岁的潘师敏来说,有些单薄。但正是因为年轻,所以她的未来,才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艺术品助力平民抗“通胀” 下一篇:劳务派遣群体性纠纷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