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教学观

时间:2022-10-20 02:03:48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教学观

新课程早已在全国的省级课改实验区启动。新课程标准带着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新的课程改革将改革学生的学习生活,改革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必将带来学校教学工作的新思维。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面对新教材、新观念,以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开放式教学观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背教材的现象,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材奉为“圣经”,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放式教学观要求教师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待学生。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要具有合作意识,这是开放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思维活跃、发展个性。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追随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赏、共享,以实现师生的相互改造、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

二、主体性合作观

师生平等合作是实现教学相互沟通的关键。要做到师生平等合作,课堂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应以什么角色出现。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满足于把事先设计好的教案灌输给学生,灌输完,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课堂成了一言堂。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淡化教师权威,丢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要和学生真正建立相互理解、彼此敞开的、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自我实现的合作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帮助者;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引导者;掌握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教学情景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心趣的激发者。

三、新型的创新观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的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发展转变。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语文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语文思维习惯。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传统的语文教育突出了“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以书本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以单纯记忆知识点为根本目的。这种重“教”轻“学”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大家知道,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掌握。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不从事研究活动。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要与旧的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冲突,这种新旧的碰撞结果只能是“立新破旧”。“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分析教学观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与人交往的合作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农业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周国韬同志在长春市小课题研究农安现场会上的... 下一篇:裸课与否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