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汽,站起来的新巨人

时间:2022-10-20 01:30:18

44年前,东汽人在吊车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将一台台设备运进车间、安装到位,写下了创业史上第一笔;

44年后,东汽人面对灾后重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挑战,用自己的双手,托举起了一个希望无限的新东汽。

奇迹,就是这样诞生的――

穿越地震的阴霾,东汽人常怀感恩之心,更立奋起之志,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了德阳八角井镇2600亩的土地上。

铭记东汽重建中的那些点点滴滴、那些感人瞬间,不得不提到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拐点”――2010年5月10日,东方电气集团在德阳举行誓师大会,省委书记刘奇葆激情宣布东汽新基地竣工投产。这不仅标志着东汽人“两年内建成新东汽”的诺言提前实现,更开启了东汽重建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

“多电并举”撑起重装脊梁

恢复重建,生生不息。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3年时间,旧貌换新颜,恢复重建的奇迹,在有“东方布达佩斯”等美誉的德阳大地上一次次书写。

――奇迹的诞生,在于东汽“多电并举”战略的全面实施。

春之四月,记者走进东汽新基地,目之所及,处处生机盎然、葱绿斑斓。一排排蓝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厂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从故园汉旺基地搬迁过来的各大生产分厂、处室部门都已落户新基地,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新飞跃……重生的东汽犹如巨人一般,已然在废墟上坚强崛起。

东汽人创造的,不仅是令人称奇的“东汽速度”、“东汽效率”,还有比肩国际一流的东汽水平和全方位提升――2010年,东汽产品总量达两亿千瓦,是2006年(时值东汽建厂40周年)的两倍,这意味着东汽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相当于过去40年的生产总量。特别是在震后3年时间里,东汽不断创造出历史新高:2008 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 亿元,2009 年总产值突破150 亿元,2010年总产值接近200 亿元,其增长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支撑东汽近几年度过危机、快速发展的,正是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火电、核电、风电、燃机、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电并举”战略的全面实施,使产品结构不断向更节能、更高效的发电设备发展――

公司火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达100 万千瓦,并形成了冷凝、空冷、供热、背压等多种类型的完整产品系列。到2010年底,东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在甘肃宁武电厂成功投运,这标志着东汽火电机组的研制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震后,东汽形成了年产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批量生产能力。今年4月,东汽自主研制的国内首根核电焊接转子通过专家验证,使公司核电有了“中国芯”。目前,东汽在手核电汽轮机订单达24台套,超过中国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40%,并成为国内首个拿到欧洲三代核电机组项目的制造厂家。

重型燃机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制造的最高水平。2009年,东汽试制出国内首根重型燃机转子;2010年7月,东汽完成了白俄罗斯F级重型燃机研制,其国产率达70%,填补了中国大型燃机出口的空白;今年3月,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E级重型燃机成功发运,使东汽燃机技术水平在震后实现了新的突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风电产业是东汽绝地重生的信心所在。自恢复生产以来,东汽风电产能迅速提升,风机产业链日趋成熟,整机国产化率超过85%,风电机组平均利用率达到97.6%,占有国内市场份额30%以上,使东汽具备了从风场设计到最终售后服务的全套技术能力,产业覆盖使“十里东汽”变成了“百里东汽”、“千里东汽”。目前,风电成为了东汽最大的产业,扛起了东汽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震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东汽酒泉太阳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已建成年生产能力为50MW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此外,东汽还大规模拓展国内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的开发、设计、安装和服务业务,并形成了太阳能工程成套设计和施工能力。

党旗在产业链上飘扬

党旗飘扬,产业提升。在震后的废墟上,一个个支部、一名名党员,就是企业职工的“主心骨”,带领大家攻坚破难、创先争优。

――奇迹的诞生,在于东汽抓党建、促发展理念的不断强化。

“地震以来,东汽给人们都是展示最美好的一面,但我们也有很艰难的一面,各种困难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发挥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使鲜红的党旗成为凝聚发展力量的不竭源泉。”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如是说。

恢复重建以来,东汽通过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使风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设备产值、订单不断增加,深受消费者青睐。“十一五”期间,东汽清洁能源产业产值占企业总产值比重从2006 年的2%发展到2010 年的60%;风电、核电在手订单占所有订单的比重从2006 年的15.1%升至2010年46.5%。斐然的业绩背后,彰显的是东汽党委强大的“主心骨”作用及其凝聚力和号召力。从地震初期的“倒下去就是灾民,站起来就是巨人”;到恢复生产中的“大干100天、突破100亿,感谢党中央、回报全社会”;再到重建关键时刻“大干苦干100天,搬进基地迎新年”;直至2010年底“快马加鞭战四季,全年突破200亿”……东汽党委开展的一系列被烙上特定时期深刻印记的主题活动,激励着广大企业职工在“东汽精神”的鼓舞下奋勇直前。

“两个公司、一个党委”的超法人治理结构是东汽的创造性设计。震后,东汽有限公司对东汽投发公司实施委托管理,并整合两个公司的资源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凝聚和激发了两个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力量和信心。随着重建完成,也意味着托管结束,东汽党委便适时进行统筹协调共谋发展。东汽投发公司利用大东汽的整体资源推动走上稳定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更好地履行服务大东汽、培育发展新产业的任务。在东汽有限公司举大东汽之力打风电翻身仗的关键时刻,东汽投发公司的“精兵强将”加入风电事业部,两个公司在产业拓展上、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方面相融互促,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党建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重建中,东汽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明”了异地子公司党组织“双重管理”新模式,跟随企业发展导向及时建立和优化党组织设置,发挥了强基固本的作用。在重建中,东汽党委不断将东汽党建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用不断增强的引领力、凝聚力、保障力为东汽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迈步世界一流任重道远

奋进不止,只争朝夕。经过波澜壮阔的恢复重建,市场意识强烈的东汽人又回归到企业最本质的质量与管理上来。企业终归是企业,必须靠质量取胜、用实力说话。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会同情弱者。

――奇迹的诞生,在于“东汽精神”的绵远传承。

目前,东汽已经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与世界知名电力设备企业旗鼓相当的制造能力,并成为了新能源的试验地、新产品的诞生地。“东汽能生产全世界最大、最好的汽轮机,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壮举也许只有中国人能实现。”最近,通用电气、阿尔斯通、日立、三菱重工等知名国际同行参观新东汽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站在新的起点上,东汽将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电并举”的战略格局,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企业。为此,新东汽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了从工艺试验、产品研发到基础研究,多层次、全范围的技术研发平台。新基地厂房依据产品工艺流程建设,其布局更加合理、内部生产工艺流程更加优化、关键设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于每一笔订单都要从市场上去争取的东汽人来说,产品质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他们深知市场不相信眼泪,但会相信实力。“‘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做优火电、做强核电、做精气电、做好风电,拓展新能源,形成产业板块,每年的增长速度不低于10%。力争到‘十二五’末,东汽总产值达到300亿,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动力装备制造和服务提供商。”东汽总经理张志英如是说。

上一篇:从“起立”到“起跳” 下一篇: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