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职业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技能包”

时间:2022-10-20 12:20:43

依托职业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技能包”

摘 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开发,必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原则重新选择课程内容,并将内容重新排序。本文依托职业标准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技能包”讨论和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标准;技能包;学习领域;实施措施

许多高职院校逐步实行“双证”制度,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成绩,我院通过参与国家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引入课程“技能包”,将职业资格认证和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认定相结合,从而实现“双证融通”。

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一致性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其开发过程首先是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归纳成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的关键素质和技能。打破以往学科体系的界线,完成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完成面向培养目标的多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而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因此获得相当的职业资格应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职业取向,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职业资格标准的确立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开发的过程,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过程是同构的,我们在实际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中,正是参照了农机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融入,这种融入的载体就是课程“技能包”,它既构成了学习情境的“要件”,又是职业技能鉴定的“证据”。

二、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是构建课程“技能包”的切入点

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农业部的委托我院参与多项农机行业职业标准的规划、起草和审订工作。主持规划起草了“农机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先后参与审订了“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农机营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参与编写了“农机维修电工”“农机焊工”等培训教材和“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参与修订了“拖拉机驾驶员”“喷油泵调修工”“挖掘机驾驶员”等培训教材和“喷油泵调修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技能包”和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农机专业教师在参与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过程中,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职业技能开发的程序和内涵,也使职业岗位分析更具科学性、权威性。为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之中,为构建课程“技能包”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三、“技能包”的开发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能力方向),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毕业实习岗位)上强化训练的技能,属专业岗位技能。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院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在框架下建立创新教学“技能包”,课程依据市场和企业变化而变化,“技能包”体系随学习领域课程变化而变化。采用学习领域“技能包”思想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变化便捷地将技能进行组合。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技能包”体系直接移植到新课程上,增添该门课程所需要的新的“技能包”,便可轻易构成新课程“技能包”体系。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工种对技能的要求分解为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技能包”,学生操作技能以“包”为依托,教师以发“包”的形式教学,学生进行收“包”学习,实践教学以“包”为载体进行考核,通过包反向确定教学能力和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若干学习领域形成“包”与“包”的作用链,更加细分教学内容,细化学生实践能力,明确考核目的。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我们构建了含12项专业基础技能的“专业基础技能包”和含7个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岗位技能包”,(如“农机维修岗位技能包”“农机维修电工岗位技能包”“农机营销岗位技能包”“拖拉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农机焊工岗位技能包”“农机液压系修理工岗位技能包”)。“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确定,每项技能由项目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四、“技能包”的应用

(一)“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如“农业机械驾驶实训”“行为规范及礼仪训练”等。“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如柴油发动机拆装与维修、底盘拆装与维修、农机电路原理与维修、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结合本专业工学交替“两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在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中,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二学年的8、10月份及第三学期的5月份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学院农场(耕地150公顷)进行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机作业环节的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农机驾驶实训,其中《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与校外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具备农业机械驾驶、作业机械操作、简单维护能力。第三学年的8、10月份,学生到农垦总局引龙河农场和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践。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践做准备。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顶岗生产实践,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实习打下基础。第二轮工学交替:第三学年3月至7月份为选岗实习期,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如农机作业、机务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及个人专长自主选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我们还录制了各项技能培训光盘,并制作了大量的挂图、教学课件,购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教学材料每天都由教师结合生产过程,利用生产间隙,在实训基地的教室,通过问题释疑,或以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二)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分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前进行,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后,在“基础技能包”中任意抽取一个项目考核,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现场打分,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即某一岗位技能成绩考核,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随机、多次考核,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评定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阶段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在相应的“岗位技能包”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收获实习的学生,就应考核“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其他岗位技能包中的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或用人单位聘用)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技能考核方能通过,否则,不予毕业。

五、“技能包”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

1.将“技能包”内的基础技能项目分散到相关课程中,增加实验实习时间,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同时,围绕岗位技能设置相关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2.按农业生产季节进行生产实习,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学生通过顶岗实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包”内的各项技能,而且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全方位的了解,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如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农机电气实训室、农机作业服务站、农机液压实训室,添置了多种实施设备。同时,学院和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学院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三)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高职的扩招,迫使高职院校大批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培养、聘用和引进各种应用技术型的教师。

1.培养

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目标,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进企业、下基地进行生产实践,加强技能培训,掌握“技能包”内各项技能。技能培训考核结果与当年的津贴挂钩。技能考核不合格或不参加培训者,不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之外,学院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传、帮、带”的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举办各项教学能力比赛,如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培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教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研讨,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2.聘用

学院采用多种途径聘用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具体办法有:①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带头人,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课题研究等工作;②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顶岗实训的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或来校任教,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关键技能的训练;③聘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尤其是实验实习课,并开设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3.引进

学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掌握应用技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实用技术的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担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

六、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有利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入,我们以课程“技能包”为载体,在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规范的岗位技能隐含在学习性工作任务之中,通过阶段性考核、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使得职业资格认证与技能考核成绩评定显现出来,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实现“双证融通”。

参考文献:

[1]王明海,韩振生.以“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5,9.

[2]杨秀英,李兵.高职学历教育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比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

上一篇: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下一篇: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