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圣地青原山净居寺的文化承载

时间:2022-10-19 10:29:11

禅宗圣地青原山净居寺的文化承载

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境内,又名安隐山,从邻县吉水的嵩华山发脉,与天玉、芙蓉、黄源诸岭紧密聚结,蜿蜒起伏,面积约45.5万平米,海拔76-154米,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的净居寺即坐落于此。据《青原山志》记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这里便傍山立庙,初名安隐寺,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敕赐“净居禅寺”,遂改名净居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佛教南宗六祖慧能的弟子刘行思到此开辟佛堂,广收僧徒,传禅宗的“顿悟法”,创立青原派系。嗣后,行思声名大振,四方僧众云集,青原山自此香火鼎盛。继承行思衣钵的是希迁(石头和尚),他得法后,往湖南衡山继续弘法,创立“曹洞宗”,后又衍生法眼宗、云门宗。禅宗的“五家七宗”,青原系派占了三宗,流传甚广。因此,青原山被称作禅宗圣地。

净居寺占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庐阁(又名观音阁)。整座寺院巍峨雄伟,金碧辉煌,布局合理,构造精致。大雄宝殿三面临水,具有典型的江南庭院特色。大殿左侧有一株千年古松,枝叶如盖,名“罗汉松”。大殿后有一眼古井,清澈见底,井旁有一“蹬泡泉”,用脚在泉边石头上一蹬,泉底便起涌串串水泡。毗庐阁是收藏经书、和尚打坐之地。阁后,上九十九级台阶,是七祖塔,塔高三米,由石头砌成,建在一座三层亭中。原亭上悬有明学家王守仁题写的“曹溪宗派”匾额,现改立前院。

唐宋以降,许多著名高僧、大儒如鉴真和尚、颜真卿、黄庭坚、坡、周必大、解缙、徐霞客等,都曾到过青原山寺。唐德宗时前往日本弘扬佛法的鉴真和尚,在他第五次东渡日本途中于广东遭遇海风返回扬州,特地带其随行弟子前往青原山拜谒七祖真身,他的弟子禅彦也因此不幸圆寂于青原山。净居寺山门牌坊上有一方石碑,上面镌刻着八分书“祖关”二字,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唐永泰元年(765年),颜真卿因直言受到宰相元载陷害,被贬为吉州司马。但他并不患得患失,公务之余,常与诗人骚客游历庐陵群山,优游唱和。大历二年(767年)十月游青原山时,景仰七祖行思的功德,书写了“祖关”二字,意为“七祖胜境”,其笔力雄健,故谓“鲁公大字石,笔势欲崩摧”(黄庭坚《次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

大雄宝殿左侧墙壁上,有四方石碑。上面镌刻一首长诗的部分诗句,题为《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全诗46句。作者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诗云:

市声故在耳,一原谢尘埃。乳窦响钟磐,翠峰丽昭回。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浮屠涌金碧,广厦构瑰材。蝉蜕三百年,至今猿鸟哀。祖印平如水,有句非险崖。心花照十方,初不落梯阶。我行瞑托宿,夜雨滴华榱。残僧四五辈,法筵叹尘埋。石头麟一角,道价直九垓。庐陵米贵贱,传与后人猜。晓跻上方上,秋塍乱其菱。莲子委箭簇,葵花仄金杯。寒藤上老木,龙蛇委筋骸。鲁公大字石,笔势欲崩摧。德人曩来游,颇有嘉客陪。忆当拥旌旗,千骑相排飒。且复歌舞随,丝竹写繁哇。事如飞鸿去,名与南斗偕。松竹吟高丘,何时更能来?回首翠微合,于役王事催。猿鹤一日雅,重来尚徘徊。

诗中写了当时吉州的繁荣:“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写了青原山佛门的渊源:“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写了行思七祖的禅理:“庐陵水贵贱,传与后人猜”;写了青原法系的传人:“石头麟一角,道价直九垓”等。黄庭坚于元丰三年(1080年)出任泰和县令,因为极爱吉州山水,曾登青原山净居寺观光,并为友人周元翁写下此诗。后人将其墨迹刻于八方石碑,嵌于大雄宝殿两侧墙壁,惜风化、损毁严重,现仅存四方。

寺内还有南宋李纲的诗碑。李纲是南宋抗金名臣,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钦宗朝,官至知枢密院事。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竭力主张收复失地,在职70天便被排斥,贬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绍兴二年(1132年)到青原山,史称:“壬子之夏,被命宣抚荆广,秋八月,道庐陵,饭赠青原。邀向伯恭、朱子发、张恭甫偕行,瞻礼七祖真像。爱其山水深秀,为赋此诗。”(《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3册,国家图书馆藏)此即五言诗《游青原》。绍兴五年,他重游青原,应主持禅师之邀,书写了这首诗赠给净居寺。

《游青原》凡38句,诗云:

假道庐陵郡,薄游青原山。山空松桂香,殿阁森回环。三泉湛寒玉,洗我襟袍烦。况与二三子,枝屦同跻攀。笑观颜黄碑,笔势走飞骞。昔也有高士,妙指穷玄关。心花五叶开,一见心不澜。至今三百载,水碧山仓然。嗟我爱山水,所至必纵观。聊于戎马际,偷此半日闲。适野慕裨谌,命驾唏谢安。规模寂寞滨,折冲笑谈间。矧此湖湘盗,钩锄本元元。弄兵潢池中,岂足劳戈铤。愿宣天子德,往使疲瘵欢。龚遂埋渤海,营平破先零。威灵及襄汉,恢复从荆蛮。国恩粗可报,乞身返田园。持此问祖师,神交当解颜。

诗人纪事抒怀,歌咏青原山寺的史实,抒发了志在稳定江南、收复中原的抱负,对于百姓的痛苦以及因此引发的暴乱,在奉命镇压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同情和招抚的愿望(萧东海等《历代诗人咏庐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进入山口,有一座古老的小石桥,名“金刚不坏桥”,因许多名人皆曾过此桥进山游览,又名“万盛桥”。过桥20余米,一座红亭矗立路旁,门上方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手书的三个大字:青原山。自咸淳元年(1265年)至德祐元年(1265-1275年)十年间,文天祥时常闲居家乡庐陵(今吉安)富田,距青原山仅十数里之遥,往游之际多吟诵,今存《游青原二首》。

其一云:

钟鱼闲日月,竹林老风烟。一径溪声满,四山天影圆。无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缘。梦破啼猿雨,开元六百年。

其二云:

空庭横烯竦,断碣偃龙蛇。活大参禅笋,清泉透佛茶。晚钟何处雨?春水满城花。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

德祐元年,文天祥奉诏勤王,在吉州组织了一支一万余人的军队。离开家乡时,他再次前往青原山,与当时的净居寺主持齐禅师彻夜长谈佛理、国事。齐禅师特请文天祥题写“青原山”三个大字。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本郡人将字刻石,悬于红亭门首。后又移作净居寺大门匾额。上个世纪“”时期遭损,1988年重修时,用大理石按原碑规格复刻,仍作红亭匾额。立于亭旁举目四顾,可见峰峦叠翠,古木参天。

禅宗青原系在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有很大影响,被誉为日本佛教的正宗。青原山作为佛教圣地,为历代儒雅之士所钟情,康熙版《青原山志》(江西井冈山大学图书馆藏),载有历代名人近五百篇歌咏青原山的诗文。清代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曾下榻青原山净居寺,并亲用汉满二种文字为净居寺题写匾额,悬挂于大雄宝殿左侧的志斋堂内,惜乎因遭动乱而下落不明。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邮编311300

上一篇:我国煤矿采掘设备的应用现状以及其发展分析 下一篇:《编译原理》课程作业网上提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