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例颅脑损伤的CT分析

时间:2022-10-19 10:17:15

53例颅脑损伤的CT分析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病人,颅脑CT检查能及时明确颅脑损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利于临床对症治疗,其检查迅速安全、无痛苦、诊断效果好等特点,对抢救病人生命至关重要。由于CT具有应用普及,颅脑急性外伤的CT检查,只须平扫即可达到诊断要求,为及时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降低了死亡率。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的53例颅脑外伤的螺旋CT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53例颅脑外伤患者的螺旋CT扫描资料,其中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3/12岁,平均34.7岁,男45人,女8人。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头昏、恶心、意识障碍,其他还有呕吐、一侧肢体活动受限、失语、抽搐等。

方法:采用美国GE Prospeed AI型螺旋CT扫描机,常规轴位扫描,以OM线为基线,层厚5~10mm,螺距5~10mm,重点部位进行薄层扫描,层厚1~3mm,螺距1~3mm。部分病例进行了颅底扫描、冠状位扫描。本组病例未进行增强扫描。

2结果

53例颅脑外伤病例,其中硬膜外血肿24例(45.2%),硬模下血肿9例(17%),脑挫裂伤19例(35.8%),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13.2%),颅骨骨折28例(52.8%),外伤性气颅3例(5.7%)。脑水肿9例(17%),脑疝5例(9.4%)。

2.1硬膜外血肿24例(45.2%),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状、梭状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内缘弧度与脑表现弧度相反,不跨越颅缝,占位效应较轻。

2.2硬模下血肿9例(17%),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带状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一致,大部分跨越颅缝,占位效应相对较明显。

2.3脑挫裂伤19例(35.8%),CT表现为脑内高低混杂密度区,边界模糊,有一定的占位效应,血肿的直径

2.4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13.2%),出血有局限在一个脑池/裂内,范围较广的有多个脑/裂及多个脑叶脑沟受累,CT表现为相应脑池/裂、沟内线状或窄带状高密度影。

2.5颅骨骨折28例(52.8%),分线状骨折,CT表现为颅骨骨皮质线样中断;粉碎性骨折,CT可见颅骨多个骨碎片;凹陷性骨折,CT表现为顶骨局限性向颅内凹陷;骨缝分离,CT表现为一侧骨缝明显增宽,且双侧明显不对称。颅骨骨折间接征象:颅内积气、气窦积血;常合并其它损伤,如眼眶骨折,眼球损伤,副鼻窦骨折,颧骨骨折等。

2.6外伤性气颅3例(5.7%)。颅内积气,CT表现为颅内多发点状、小片状气体密度影。

2.7脑水肿9例(17%),CT表现为脑室、脑池、脑沟狭窄闭塞,脑实质密度减低。

2.8脑疝5例(9.4%),CT表现除环池外的基地池(诸如四叠体池和鞍上池)及侧裂池显示浅小,模糊甚至被压闭;中线结构明显移位;患侧环池扩大。这些CT表现可概括为颅内压升高。只有颅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使局部脑组织受压,移位,才形成脑疝。脑疝的形成给临床观察病人脑部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3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危重急诊,是创伤性疾病的好发部位,近年来随着车祸和工矿事故的增多,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多,死亡率高达10%~40%。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扫描速度明显提高,使得其对颅脑外伤患者的检查的优越性得以突现。颅脑外伤传统的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腰穿检查等方法现已被普及的螺旋CT所取代。因其快速、准确、无创伤的特点,使得螺旋CT成为颅脑外伤患者的常规检查。

螺旋CT由于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横断位影像,能清晰显示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性损伤(包括硬模下,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损伤(挫裂伤,肿胀,血肿)的存在。螺旋CT扫描显示的是全颅脑组织结构,因而特别有利于颅脑对冲伤的发现。另外,还能对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如出血量,脑挫伤,脑水肿范围,脑室有否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偏移等作出客观评估,本组病例仅限于急性颅脑损伤;颅骨和/或颅内损伤患者中,多为多发复合性损伤。因此CT诊断时应仔细,避免发现一处损伤后而遗漏其他损伤。还有对迟发型脑出血不容忽视。有报道称90%以上的急性颅内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在伤后3天以内,部分延迟性颅内血肿也会在此时逐渐出现,此期还可以发现急性脑肿胀和脑挫裂伤等迟发型病变。因此颅脑外伤3天复查CT是必要的。

但CT检查虽有很大优势,但也有不足,CT对脑出血性病变诊断的正确性与MRI相似,诊断颅骨骨折优于MRI;但对轻度的脑组织损伤,特别是诊断无出血灶的损伤则不如MRI敏感性高。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均有不同表现,有些损伤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在损伤后的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CT表现,因此CT诊断时应仔细,避免发现一处损伤后而遗漏其他损伤。还有对迟发型脑出血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41-442,475-476.

[2]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24-1236.

[3]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25-657.

作者简介:孙安祥.男.198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

上一篇:萘普生栓用于负压吸宫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一篇: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