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形忘意 5期

时间:2022-10-19 09:53:06

摘要: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大多依赖于对照片的复制,人物造型过多追求西方的写实绘画,而忽略了传统人物画的意象表达,从而造成了流传几千年的工笔人物画形式逐渐消失。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造型;写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创作是依赖写生,并且已成为各大美术院校训练造型能力的必修课,但由于素描教学训练过多重视人物的表面结构和光影层次,而忽视了人物本身内在情感的意象表达,往往造成了工笔人物画和西方绘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失去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造型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传统审美观认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历代名画记·卷一)中国画讲求“以意造型”,这个“意”既包含了画家对客观的感悟,又包含了画家的主观思想,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古代画家认为“古画画意不画形”,反映了画家作画不受客观对象的限制,以意造型,着重人物的神韵。如宋苏轼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沈括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齐白石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近代黄宾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惟绝似与绝不似于物象者,乃为真画。”当代美术理论家刘曦林认为:“这种真似,并非完全脱离形似,又非完全地刻意于形似,而是以传神、畅神,气、韵升华为目的的,对于形的提炼、概括、取舍、变化和再创造。”[1]这些观点不仅指明了中国画人物造型是以写意为目的,并且阐明了画家对物象认识深化的过程和认识规律,表明中国画是以意为目,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达到“似与不似”的审美境界,不仅要对客观对象作主观处理,而且要注入画家主观的心性表现。

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这不仅拓宽了工笔人物画的形式语言,也为工笔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以模仿西方绘画为主,大致分为两类:一、写实画法,所画形象非常肖似,如西方写实主义,造型真实严谨。二、表现画法,所画形象类似西方表现主义,如劳特累克、席勒等画家作品的风格,形象追求夸张变形。这就造成工笔人物画除颜料之外,绘画形式与西画没有太大的差别,传统工笔人物画造型特点逐渐被淡化。潘天寿指出:“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2]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观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的价值所在。中西绘画由于民族习惯、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西方传统绘画主张真实地再现生活,在这个美学观点的指导下,体面塑造、焦点透视、三度空间的处理、光源色彩的分析、科学地探讨形式美的规律成为其主要特征。中国画则注重意象表现,强调传神、写意、抒情寄性,它虽然以客观物象为依据,但主张要“超于象外”,即要突破客观物象的约束,最大限度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求得高远深广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性灵情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打破科学的透视规律,打破时空局限,也可以“意足不求颜色似”,甚至突破正常人体比例结构的制约,在自然物象外表并不存在的情况下,以虚拟的线条作为约形取神、抒发性灵的主要手段。

近几年,我国美术权威机构都要举办数次工笔人物画作品展,其大多数作品人物造型非常近似于西方的写实绘画,不难看出这些作品是对照片的复制,目前已成为画家追求的时尚。黑格尔指出:“人们用自己的工作熟练技巧和勤勉去复制已存在的东西,固然也可借此得到一些乐趣。但是仿本愈酷肖自然的蓝本,这种乐趣和惊赏也就愈稀薄,愈冷淡,甚至变成腻味和嫌厌。”[3]唐论家张彦远认为:“夫画者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紧甚细,而外露巧妙。”(历代名画记卷一)由此可见,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不是以形似为目的,对形象的模仿只会降低艺术的品味,工笔人物画造型过多地追求写实,这与中国绘画审美观背道而驰。诚如郎绍君所言“写实中国画大大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使画家贴近了社会人生,提高了深入刻画人物的能力,但由于政治和商业的作用,写实中国画向通俗化倾斜,弱化了对表现深度的追求”。[4]

目前工笔人物画造型基本失去了传统绘画的理论指导,更缺乏写意造型意识,如没有意识,人物画就不能成立。哪么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意识应该是如何体现呢?工笔人物画造型不是单纯的形象描写,它需要与造型意识、造境意识、写意意识相结合,从而构成完美的艺术作品。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造型意识。造型意识是人脑根据形象重新创造的图形、并运用图形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当我们面对自然和画面时,能不能用造型意识去表现对象,并敏感地、本能地处理好画面上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使画面具有一种意味的感染力,这就是衡量是否具备造型能力的标准。造型意识的培养需要与“尚意”的观念相结合,无论它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形的、无形的,各具何种功能,在画面上都要变成有意义的图形,并对这些图形进行再组合、再排列,构成画面造型上的秩序感和形式感。画家通过这些图形关系进行思维,将图形关系暗示或揭示出自己表达内在的意义,这就是从意识到画面的转变,从而达到写心、寄情的表达目的。

2、造境意识。造境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灵魂。是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构思和表现而形成的一种有意境的作品,通过观者对作品的想象,使其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感染。以《文姬归汉图》为例,画面以人物为主,背景留白,但仍然给人以风沙佛面、佳人归来的感觉,画家脑中之“意”尽在当中。所以,写意性人物画需要有造境意识,才能摆脱工笔人物画生搬硬套的现象,达到造型与画境,情感与形式的统一。在培养造境意识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洞见艺术创造行为的本质和规律,接触到精神物化的全过程,具备造境意识会对艺术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工笔画造型往往只关注造型效果,而忽略了造境意识,从而导致工笔人物画趋于习作。

3、写意意识。中国画论中强调“写意抒情”,写意不是指绘画中意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构想,而是指在绘画之前对作品立意、人物造型、空间构图、形式表现的总体设计。造型中的“写意”以客观对象为前提,当画家面对人物时,首先是“见物生情”,进而“借物抒情”,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工笔画人物画的写意抒情与境界情调是否能够达到最充分的体现,一是靠画家综合的文化素养,二是靠画家的意象构思与高超的艺术处理方式。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自始至终不进行直接的人物写生,主要是靠画家目识心记,由画家对物象进行观察、认识、理解之后,塑造出生动的画面。人物画造型的写意性,不是停留在再现这一层面上,而是贵在以写意抒情为目的。中国画的造型原理,用八个字勉强可以概括,即有象可据,随心造型。此之谓“象”是物象之“象”。“随心”便是看重主观精神,这是使中国画免于走入所谓“自然主义”的重要原因。[5]工笔画人物画造型的写意性,不是无章法的乱涂,而是一种情态的自由,精神上的放松,只有达到“写”的情致,才能使“形”得以轻松的体现。

工笔人物画创作要求具备高度的造型意识,同时也要具备高度的写意性,必须重点集中到如何创造出审美意蕴相一致的艺术形式,如何使形式美体现出意蕴美。最终使其超越“巧夺天功”之美,而达到“写心写意”之境,使主体世界、情感意象、审美意蕴等属性,通过客体世界那种静态的、凝固的、天然美的物质属性,最终升华为写意性的表现形式。诚如顾生岳先生所言,写意不离开具象和物理,抒情也是“感物而起”,在“心物交融”中抒发。“重神轻形”、“不似之似”不是不要形似,而是不满足于形似,追求揭示物象精神实质的高度境界。“超于象外”还要“得其圜中”。[6]写意性的表达在于形象的遗貌取神,夸张变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工笔人物画不单是为写人物之貌,更是写人物之心,体现清静淡泊、超凡脱俗的静谧世界。

我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强调以线造型,运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神韵,同时也注重在审美感情支配下对物象的概括取舍,尤忌面面俱到和甚紧甚细,这种不求形似的意象造型观,决定了工笔人物画造型要抓住客观对象的内在特征。清代画家任伯年的人物画,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对象的形神、质感和结构,生动表现了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这是画家对人物的高度提炼和升华,使人物画形象达到象外之象、象外之意、形简意深的艺术效果。事实上,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仅是写意趣味和写实造型的迷惑,从更深的层次上说,写意趣味和写实造型在“意象”表达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晋代画家杨子华笔下的人物形象,笔墨不多使得其形神兼备,被阎立本誉为“自象人以来,曲尽奇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可谓古代人物画家追求和表现形象内在意韵的典范,在意象表达和结构写实的简单对立中,人们似乎全然忘记了传统绘画所蕴涵的深意。

以上所见,传统中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写意性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注重人物的形体结构特征,而忽视了人物内在的精神表达,即使具备绘画造型功力,画的品位亦不会太高,如古人论画谓:“立意不高,法也平庸,立意不俗则法也不同凡响”。所以我们只有很好地发掘传统中的宝贵经验,合理地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才能使当代工笔人物画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曦林.中国画的传统与表现[A].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二卷)[G].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90.

[2]潘天寿.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4.

[4]郎绍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52.

[5]姜澄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71.

[6]顾生岳.对改革中国人物画教学的思考[J].新美术,1985,(02):56.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2-0001-04

上一篇: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范畴命题与致思路径 下一篇:论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