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9 07:45:42

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完善德育目标,改进民族地区学校德育教育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德育教育;原因;对策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德育教育是整体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具有特殊的地位,这在民族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的缺失

随着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的多样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更多的困难:社会不利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环境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校内部德育工作的不适应带等,使德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盲区。

从总体上看,我国家教水平是上升态势,但家教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受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当代中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许多教育和影响是片面的、畸形的,与学校教育难以合拍,如学校进行勤劳节俭教育,而某些娇宠型家庭则以很少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享乐型家庭则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由于受市场经济重利性原则的影响,个别家庭不是向孩子灌输拜金主义、利已主义等逆向价值观念,就是只顾自己赚钱,放弃教育孩子的义务,使孩子游离自流;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和嘲弄的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德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种种不良现象使青少年产生困惑,价值取向产生偏离,社会的负面渗透形成了偏向、背叛、这无疑会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学生更多的表现为怕苦、怕累、任性、自私,索取多、奉献少,说做分离,形成多重性格。这不但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施,而且是在一定程序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所取得的效果。

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的混乱也是制约德育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德育课程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而是反复重复一些简单的道德概念和行为准则。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只求学生的思想风干浪静。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艰苦、经济基础薄弱、所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 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思想相对保守,特别是民族学生受宗教环境影响较大,唯心主义观念较强,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别于学校德育教育,甚至在心理上持排斥态度,为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加强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几点想法

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各种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为采取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奠定基础。德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德育师生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这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德育活动课程以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和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结合起来了。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绵延数千年不衰,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教育。民俗专家认为,民俗教育进学校,将是一种融合私德和公德、兼顾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益尝试。因为民族精神、法制观念、荣辱观以及心理健康等现代德育内容无不与民俗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民俗世象入手,以民俗知识、民间节日、民间技艺、民俗游戏等活动为载体,德育内容的贯彻与落实会变得更加自然、真切,也会收到更好的高效的教学效果。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学校的环境气氛、秩序、校风、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的行为习惯、各种校内活动等等,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教育。要注意寓德于教、寓德于乐、寓德于一切活动之中,注意把德育同智育、体育、美育等几方面互相渗透;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体现崇高精神的校园氛围,使环境影响人、熏陶人……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实现知、情、理、趣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我教育和选择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通过对自然的美、环境的美、文学艺术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精神的升华,感知到什么是爱国、崇高、自尊、勇敢、坚强、善良、正直、忠诚、谦逊、友爱、无私、文明等,即满足了青少年的审美的强列需要,又激发了他们的道德情感。

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因为文化作为社会主体精神和价值导向的历史凝聚与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结构、心理方式及道德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如语言文字、服饰、礼仪,习俗、道德、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与汉族有差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探讨、熟悉这些差别,尊重的文化传统。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抓住文化传统的特点,并采取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形式、活动,使它在弘扬和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推陈出新,这样把民族文化传统和现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才能更好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同时,在学生中树立民族地区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点,使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正确认识渴盼本民族兴旺进展强大与祖国兴旺、中华民族强大、自我成才的联系。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当今社会,要通过德育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革新力、意志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人际交往空间,培养建立良好的人际联系,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舒适护理在带状疱疹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