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夫妻”的“搭档”

时间:2022-10-19 06:59:45

如同“夫妻”的“搭档”

在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的小品演员蔡明、郭达又双双登台,扮演了小品《家有毕业生》中的妻子与丈夫。面对大学毕业的儿子请来帮助推销土豆的小姑娘,这对夫妻还以为她是儿子的女朋友,摆出两种不同的态度,闹出了不少笑话,让观众在他俩的“洋相”中享受一种幽默的快乐。

自从1992年蔡明与郭达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携手演出小品《黄土地》后,他俩已经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连续20多年“亮相”。有的观众将蔡明、郭达误以为是一对夫妻演员,其实,他俩只是舞台上的一对“黄金搭档”。

蔡明成功的背后

1976年初中毕业后,蔡明就被推荐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成为北影厂演员剧团一名年龄最小的演员。剧团领导对这棵“艺术苗子”很关心,就送她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深造了两年。1980年,她回北影后接到了第一个角色,出演彩色故事片《戴手铐的旅客》中女扮男装的魏小明。后来,她陆续在《印有金锚的飘带》《生财有道》《闲人马大姐》系列、《我爱我家》《带着孩子结婚》《找啊找啊找朋友》等许多影视剧中,成功地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在《倒蛋部队》中扮演过热情率真的农村女青年,在《恋爱角》中演过爱情失意、无病的小姑娘,还在著名导演陈国星执导的影片中,出演了一位可爱而又庸俗、浅薄的小歌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蔡明戏路很宽,她的表演贴近生活,非常自然,该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刻粗野的时候也十分粗野;演喜剧的角色她可以让你开怀大笑,演悲剧的角色也会让你为之流泪;尤其她那带着磁性的声音,让你不看屏幕也知道是她的演出。多才多艺的她还为许多译制片,动画片配过音。

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她和“笑星”巩汉林合作,第一次在春晚的舞台上演出小品《陌生人》。1993年春晚,她和郭达联手演出了小品《黄土地》。由于表演诙谐幽默,就像相声演员那样,表情、动作、语言都颇有特色,一下就演火了。从此,她几乎每年的春晚都要与郭达演上一个小品。能连年上春晚表演,并且拿到观众投票评选出的大奖,应该说蔡明是个成功者。

在蔡明成功的背后,其实有她先生丁秋星的默默支持。按蔡明的说法就是军功章有他的一半。丁秋星原本也是文艺界的一位青年才俊,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广播艺术团当导演,曾执导过多场大型文艺晚会,拍摄过一些电视剧和专题片。1983年,蔡明与丁秋星相识于一次首都文艺界联欢活动中。丁秋星对蔡明的表演比较欣赏,虽然此前人未见面但印象深刻。在这次联欢活动中,同是北京人的他与蔡明一见如故。在交谈中,他发现蔡明说话既风趣幽默,又有女性的温柔体贴。而蔡明也发现丁秋星不仅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特别是当导演的他对影视剧的表演技巧很懂行,彼此的距离很快就拉近了。经过几次约会后,两人坠入爱河。

经过两年的热恋后,蔡明和丁秋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1986年7月儿子丁丁出生。事业和生活便不断出现了矛盾:如果两个人都扑在工作上,家庭的生活就摆不平。本来可以请个保姆,但两个人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希望由自己来带。怎么办?夫妻俩商量了几次,丁秋星觉得当时蔡明的名气比自己要大,发展的前途也要好一些,就主动提出“让贤”,由自己来操持家务,让蔡明一心一意搞艺术。从此他推掉了团里安排他导演晚会、电视剧和拍摄专题片的工作,做一些比较有规律的工作,能按时上下班,每天负责接送孩子、买菜、烧饭、洗衣、搞卫生等,一直要忙到深夜10时才能睡觉,俨然成了个标准的“模范丈夫”。

随着蔡明知名度不断上升,有朋友问起丁秋星与老婆的关系,他回答说:“我们是树根与树苗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是啊,丁秋星本来是团里的骨干,完全可以成为明星,1989年中国广播艺术团的领导曾打算派丁秋星到法国进修两年,蔡明也支持他去,可为了妻子的事业他还是作出自我牺牲。由于演出需要,蔡明和郭达经常在小品中以夫妻出现,那种夫妻亲热让很多观众误以为他俩就是一对“真夫妻”。对这样的误解,丁秋星最初也有点不舒服,但当导演的他稍稍一想就想开了,他平心静气地说:“这是在演戏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明他俩演得好。”

每次蔡明演出回来,丁秋星除了当好“服务员”外,还兼当“教练员”,把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如实地告诉蔡明。特别是凭导演的眼光,丁秋星发现妻子在喜剧表演方面有天赋,就鼓励她从原来拍摄影视剧转攻演小品。因此,蔡明在许多场合都夸自己的背后有位好老公。为了报答丁秋星的付出,蔡明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每次出远门演出,都会买些衣服或土特产给丈夫和儿子作奖赏;有时节假日在家,她也会当起家庭主妇的角色,为先生炒几个下酒菜,陪他边吃边聊。

郭达背后有妻子的关爱

说到小品《换大米》,很多读者脑子里也许很快就会跳出一个人来:一个质朴的农民身穿一套又旧又脏的衣服,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进城,车上放着一编织袋大米,沿街一边走一边高喊着“换大米啦”,其情其景让人动容动心。他就是中国人民总政话剧团正师职演员、家喻户晓的“笑星”郭达。

郭达是西北汉子,出生在古城西安。他的父亲爱好文艺,小提琴拉得很不错,只可惜在郭达出世28天后就因病去世。当年他的母亲才28岁。在母亲一口水一口饭的喂养下,小郭达逐渐长大。当他开始懂事时,母亲就把父亲留给他的“宝贝”,就是那把半新的小提琴给了他,陪着他睡觉。

1974年,郭达高中毕业就考进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话剧表演艺术。经过3年时间的苦学,郭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被分配到陕西话剧院当演员。在陕西话剧院的10年间,他参加排演了30台戏,等于一年排3台大戏,且他在剧中大多数都担任男主角。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陈佩斯和朱时茂演出《吃面》《警察与小偷》等小品,在笑声中他受到启发:我何不试一试呢?他尝试着编排出第一个小品《产房门前》在西安演出,不仅夺得陕西省喜剧、小品大赛专业组一等奖,还被中央电视台选入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从此以后,郭达告别了话剧舞台和故乡西安,来到北京专门从事小品的表演。1990年他与蔡明合作,在央视第三期《综艺大观》中搭档演出小品后,两人合作演出了50多个小品,成为一对稳固的“郭蔡”组合,并从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合演了《黄土地》《越洋电话》《父亲》《机器人趣话》《过年》等16个春晚小品。郭达那1.81米的高大身材、那光亮的脑袋、那淳朴的表情、那畅亮的话声,都在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与赵本山、黄宏被称为中国小品界的“三架马车”。

妻子吴芳与郭达原是陕西话剧院的同事,她主要从事服装设计工作。当年从话剧改演小品《产房门前》时,吴芳很理解,坚决支持丈夫进行新的尝试,并为他精心设计了小品的演出服装,提出了表演中的一些建议。在妻子的支持下,郭达的小品《产房门前》一炮打响了。

吴芳年龄大郭达1岁,所以郭达常说:“女大一,抱金砖,我这个老婆是‘金不换’。”特别是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央视春晚演出,当时郭达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吴芳将准备过年用的150元钱全给了郭达,自己则带着孩子回山东娘家过年。有山东人豁达性格的吴芳说:“自己苦一点、累一点都不怕,只要看到郭达经常在舞台上为大家演小品就好了。”

有一段时间由于外界的原因,郭达与蔡明暂停了合作,彼此与别人的合作又不是很理想,郭达心里有点忧愁,蔡明也很苦恼。因为在许多观众的心目中已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郭蔡组合”是不能拆散的,甚至编出了“锅(郭)不离菜(蔡),菜(蔡)不离锅(郭)”的顺口溜。吴芳理解丈夫的苦衷,便为“郭蔡组合”继续合作出主意想办法。在各方的努力下,“郭蔡组合”又重新亮相,赢得了观众的一片掌声。郭达事后说:“由于我家里有个‘贤内助’,蔡明家里有位‘模范丈夫’,我们‘郭蔡组合’才能为观众演出这么多的小品,他俩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上一篇:Reminiscences of My Uncle 下一篇:“使鹿鄂温克”采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