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法规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时间:2022-10-19 05:11:09

经济法律法规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摘要:经济法律法规这门课涉及到多个法律部门,内容较多,如何教好这门课程难度很大。文章主要从导入、教学过程、结尾三方面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经济法律法规;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168-02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也说过:“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法律法规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又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涉及到多个法律部门,内容较多,如何教好这门课程难度很大。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导入要“扣人心弦”――趣即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是否能“点燃”学生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别出心裁、形式多样的导入,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别出心裁、形式多样的导入,总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别出心裁、形式多样的导入,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户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经济法律法规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教学之初吸引住学生,为此导入就要做到“扣人心弦”。如讲消费者权利时,播放歌手韩红的《天亮了》:“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是那个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再看不到爸爸的脸,爸爸妈妈就这样走了……”通过此歌曲的播放,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经济法律法规课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要“引人入胜”――趣更浓

1.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很快,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因此在经济法律法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一些案例,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探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选择案例时,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感、新颖的典型性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时可采用以下案例:甲、乙、丙拟共同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并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草案。该公司章程草案有关要点如下: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600万元。各方出资数额、出资方式以及缴付出资的时间分别为:甲出资180万元,其中:货币出资70万元、计算机软件作价出资110万元,首次货币出资20万元,其余货币出资和计算机软件出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缴足;乙出资150万元,其中:机器设备作价出资100万元、土地使用权出资50万元,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六个月内一次缴足;丙以货币270万元出资,首次货币出资90万元,其余出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第二年缴付100万元,第三年缴付剩余的80万元。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②公司出资人的货币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③甲以计算机软件和土地使用权的出资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分别说明理由。④甲、乙、丙分期缴纳出资的时间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并分别说明理由。通过让学生讨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

2.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兴趣。法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所接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风趣的比喻、耐人寻味的顺口溜等,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编一些顺口溜用在课堂中,例如合同的主要条款可编为“一标两量价酬金,履行方地违责任”。公司发行债券的条件可编为“公司发债券,净资36千,累计低40,三一付利息,资投符政策,利率和水平”,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记忆,收到好的效果。

3.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矛盾,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相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去想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即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依然会无动于衷,有的甚至昏昏欲睡。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巧妙的设疑,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讲合同订立程序之一要约成立条件时,让学生先弄清要约成立的三个条件,然后提问“要约是特定当事人向特定的相对人做出的意思表示,那么向社会不特定的人发出的意思表示是否是要约呢?如悬赏广告”这一问题的提出,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高涨,讨论热烈,因为学生一般认为,要约是特定的当事人向特定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凡是向社会上不特定的人发出的意思表示,一般都是要约邀请。经过讨论之后,学生才明白,向社会上不特定的人发出的意思表示,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是要约,如悬赏广告,有的不是要约。

三、结尾要“耐人寻味”――趣犹存

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写文章如此,上课也如此。传统教学以学生学懂为目的,一堂课结束,有些老师就认为内容讲完了,问题解决了,大功告成,最终布置作业,下课了事。其实,在一堂精心设计的好课中,结束环节不容忽视。巧妙的结尾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所以,经济法律法规教学也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教学结课的形式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情况灵活运用,随机应变,而不必拘泥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陈纪统.语言的魅力[J].江苏教育,1980,(7).

[2]张舒予.现代教育技术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37-138.

[3]陈安福,张洪泰.教育心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09-113.

[4]马君.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上一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美妙的意境 下一篇:让少数民族学生爱上汉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