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转化的探讨

时间:2022-10-19 05:00:33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转化的探讨

【摘要】运用文献、调查和实践教育的方法,从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特征和趋势着手,以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大学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转化的可行性,寻求大学体育教育有别于中学体育教育的不同点,提出了在高年级开设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体育学科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 体育理论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体育管理、体育科研、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体育教育是通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观看各种体育比赛和各种体育场馆设施等。)以达到身心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是全面的自觉的行动。体育教学则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分枝,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带有强制性。体育教育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长期受教育过程;体育教学则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段,追求的是短期利益和短期效果。

经过调查发现,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大多数对体育教育定位不够准确,或者模糊的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育。造成的结果是大学体育教育被体育教学所代替,更多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简单地延续了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形式,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缺乏新意,缺乏特点和活力。本文针对目前普通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实际理论教学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向体育教育转化的理论,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普通高校这种教学模式,为大学体育教育有别于中学体育教育增添新的学习内容,使得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从而使体育学科在健康中得到更快地发展。

1.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轻视体育教育,甚至简单地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育;重运动技术的教学,轻体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运动技能的形成,轻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知识的需要:重运动技能的短期传授,忽视体育终身教育作用。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雷同,体育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作用[1]。目前高校普遍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由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差,运动习惯还没有养成,平时缺乏体育锻炼习惯,导致体质状况明显下降。

理论教材陈旧,不系统。多年来,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纲要的内容基本无变化,与中学大同小异,至今尚无一套较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教材,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属一般常识,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比较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知识[2]。

体育学科未能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其它学科同步发展:高校体育科研对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力不够。

2.高校体育教育的定位

高校体育定位是指高校体育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中的任务、目标和其所属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应具有的特性和位置。高校体育教育无论从教育性质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都应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考核办法、教师素质等方面与中小学有所区别,有所发展,有所创新[3]。由于大学生的身体技能和对体育知识的个体要求等方面比中小学生的差异要大得多,且高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条件比中小学校要好得多,体育师资力量也强,这些就为高校体育教育形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使得高校体育教育结构体现出因人而异的特点,也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具有较大范围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3. 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3.1 完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

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把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向学生贯彻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把体育教育的方向从单纯追求外在的技能水平掌握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来[4]。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优势,把体育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突出其教育的功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是体育学科发展的趋势,更是高校体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

3.2 完善体育教育内容,建立建全科学的教材体系

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建全高校体育教材体系。高校体育教材要体现体育教育这一特点,而不是竞技化[6]。要打破单一的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增添健身康体,休闲娱乐的教育体系。采用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知识和能力,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在教材的编写中,要结合学生的智力优势、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倡百花齐放,广泛交流,防止“千校一本”的现象,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非竞技性相结合,保留现有教材中的健身性、娱乐性内容。在选编教材内容时,不仅要选编一些简单易学,锻炼价值大的运动项目,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要考虑地域经济,学校实际及人材培养方向,选编一些比较时尚的运动项目和中小学很少开设的项目。

3.3 丰富体育教育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体育教育方法。高校体育教育应由以健身为主转向以全面育人为主,打破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技能形成与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转向为全面培养学生自学,自我锻炼,增强体质及丰富自身知识结构能力上来。因此对高校体育课程安排及理论与实践锻炼时数比例应有所突破。在教育的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培养的目标,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内容等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多采用一些“启发式”, “诱导式”和“互邦式”的教育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及其它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参加体育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课外体育活动建议多采用“俱乐部”形式进行,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参与,自己管理,自然发展的模式运行[ 8 ]。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呼声不断升温的情况下,采用俱乐部活动形式,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心理需求,使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并促进学生进行社会关系交往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4 完善体育学科课程设置

据调查,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广泛采用的是在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技术课,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技术课,三、四年级没有开设体育课,造成的结果不仅是三四年级学生体质的明显下降,同时对这门学科在普通院校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有自身 的技术理论体系,而且还有自身纯理论体系。任何一种体育活动的开展,任何一种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人去做,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引导这种变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仅凭技术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如“运动生理学理论”、“运动解剖学理论”和“运动医学理论”的学习才能够达到。

3.5 完善体育考核办法

体育考核是为完成体育教育目的、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检查教育效果的方法,也是为了督促学生积极参加课内、课外体育锻炼,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效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的考核一直采用理论(占10%)与实践(占90%)相结合,技评与达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如此众多的考核内容和复杂的计算成绩的方法,并未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习水评。根据终身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利用学校特定的考核教育手段,来再现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锻炼优势,这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有别于中学体育教育之所在。因此增加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在考核中的比重,把自选项目和自选动作以及自编练习也纳入考核的范围,才能更加体现高校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9]。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原有的大学体育教育方法的弊端己经暴露出来,简单的重复中学体育的教育方法,己严重的制约了这一学科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趋向定型,知识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完善体育教育形式,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己成为该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在大―、大二年级体育基础课中,将理论课时由目前的10%提高到3 0%,增加人体生理和解剖学基础知识,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多项内容的体育养生理论选修课,把体育教学的阶段性与体育教育长期性相结合,不但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学科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其自身今后参加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进行体育教育扎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l] 邹继豪等.中国学校体育[M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267-306

[2] 郭海玲.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3.7.92-93

[3] 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体育学刊.2002.11.98-99

[4] 付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1.158-159

[5] 何伟,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7.79.81

[6] 周洪珍.广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3.9.33-37

[7] 王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创新与健康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5.133-139

[8] 陈平.论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体育科学学报.2002.l.95-96

[9] 王树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学.2003.2.18-22

[10] 张铁雄.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3.29―32

上一篇: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细节问题 下一篇:浅谈对电视画面编辑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