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时间:2022-10-19 04:52:34

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一、前言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转变教学观念,迎合时代潮流的需要。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同,应该从学生自我主体意识转变、传统师生关系转变以及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进行。

二、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一直以来,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均担当着知识传播者和教学活动指导者的角色,所有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设定以及教学内容整改等均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简单来说,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且一定要充分给予重视。但是,教师所有教学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一样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必须要使用多种方法推动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学习而不是需要教师督促后才去学习,应该将一直以来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者。其次,要让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接受者。只有在自我主体意识觉醒后,学生才能在不需要教师督促的情况下自主学习,更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重新构建新型且合理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大多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而且是被动接受)。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两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信息传递式为主,而不是一种平等地位上的对话交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也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像朋友一样很好地交流和讨论一件事情,教师具有严厉批评和教学生的权利,而学生难以拥有怀疑和批评教师的能力。所以,为了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将这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废除,并重新构建新型且合理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以一种朋友式的方式共处,创建一种平等且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一同在教学课堂上得以体现,不会出现顾此失彼,协调不均的现象。总而言之,重新建立一种友好、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新型关系,是推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措施。

四、寻找新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是处在被动的位置,学生的所有教学活动均是由教师安排好后学生才按照既定模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很好地发展个性,无法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内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适宜的时间。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指的是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加轻松和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学习。而给予学生更多适宜的时间,指的是教师应学会合理分配教学课堂时间,在仅有的40多分钟的课堂中,尽可能安排更多学生发挥其主体性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地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自我主体意识,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观念。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小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 下一篇:畜禽饲养者应如何规范兽药休药期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