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方言词语研究

时间:2022-10-19 03:59:25

《东京梦华录》方言词语研究

摘 要: 《东京梦华录》以“不以文饰”为其语言特点,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具有口语性与俚俗性、同时代性、丰富性等特点。该书中的方言词语,基本上是当时当地人们的口语,有些是市间俚语,是经过提炼的俗语。这些俗语中相当一部分阐释的是当时京都人对某物、某人、某种风俗、某种风物、某项杂戏的称呼,这些方言词语的运用使此书词汇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方言 自释词语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所著,此书“语言鄙俚,不以文饰”[1],多口俗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方言词,这些方言词语使此书词汇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东京梦华录》中的方言词语,大多以自释词语的形式出现,这些自释词语相当一部分阐释的是当时京都人对某物、某人、某种风俗、某种风物、某项杂戏的称呼,多为当时当地人们的口语。另有一些则散见于文中,没有特殊标志,只能从文献中使用情况和方言在今天口语中的保留去考察和理解。本文对《东京梦华录》中以自释词语形式出现的方言词语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风物、饮食类自释词语

【洗手花】

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中元节)

“洗手花”,宋代汴京一带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洗手花】〈名〉鸡冠花。古北方方言。清·张慎仪《方言别录》卷上之二引宋·袁耿《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2]《汉语大词典》亦有释:【洗手花】鸡冠花的别名。宋·袁耿《枫窗小牍》卷下:“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则儿童唱卖,以供祖先。”清·高士奇《天禄识余·鸡冠》:“鸡冠花,佛书谓之波罗奢花,又汴中谓之洗手花。”[3]《枫窗小牍》、《天禄识余·鸡冠》均点出“汴中”二字,与孟元老所记相同。它文亦见:《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七:“《增花史》曰宋时洛中谓鸡冠花为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京师中元词二首》之一:“万柄红灯裹绿纱,停停倾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

【院街】

向西去皆妓馆舍,都人谓之“院街”。(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院街”,《汉语大词典》不收此词。北宋东京人称妓院为院街,古方言。

【狮蛮】

前一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重阳)

“狮蛮”,古北方方言词,北宋汴京人称重阳节时制作的一种蒸糕。

二:民俗类自释词语

【杂嚼】

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夾子、猪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州桥夜市)

“杂嚼”,宋代京师中的口语,是当地方言词。此词《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不见释。宋·周紫芝《群书杂嚼序》:“客京师者,暇则相率怀数百钱而之市,如阮宣子杖头子钱,遇物而食之,唯其意,谓之‘杂嚼’。人之嗜书如人之嗜食……有可于意,辄萃而录之,如食于市者,唯其意也,号曰《群书杂嚼》……”此文“杂嚼”一词可与《东京梦华录》一文相证,“杂嚼”一词为宋京师地区特有,为古方言。

【醉司命】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十二月)

“醉司命”,北宋汴中一带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词:【醉司命】用酒果供灶神。古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都人于交年日(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杯酒供灶门,谓之~。”[2]此词它文亦见:宋·吴泳《鹤林集·别岁诗》:“故乡于此时,酿熟岁猪肥。骨董羹延客,屠苏酒饷兕。灶涂醉司命,门帖画钟馗。多少伤怀事,溪云带梦归。”吴泳,此诗追忆北宋时汴京故事。又清·朱彝尊《醉司命辞并序》:“醉司命者,宋汴京故事也。以涂月二十四日帖灶神于灶上,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命’。盖自南渡后废不行矣……”

【照虚耗】

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十二月)

“照虚耗”,古北方方言词,同“醉司命”一样,是北宋东京过年时的一种风俗。陈元靓《岁时广记》三十九引《岁时杂记》:“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圂,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照虚耗”一词今已不存,但除夕夜晚上点灯这一风俗在河南开封、郑州等地农村依然保留。

【打夜胡】

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十二月)

“打夜胡”,《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打夜胡】跳鬼驱祟。古北方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2]此词有些文献中记做“打野狐”。《汉语方言大词典》【打野狐】年终前,乡民争着跳鬼驱祟的俗称。古北方方言。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傩,俚语谓之~。”[2]

【撒帐】

对拜毕坐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娶妇)

“撒帐”,《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用钱果撒向喜床。古方言。清翟灏《通俗编·仪节》:“《戊辰杂抄》:‘~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饮合卺酒。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裙盛之,云得多,得子多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南向右,女向左坐。妇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①《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先生念试赋,请新人入房,坐床~。”[2]

【赏贺】、【答贺】

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娶妇)

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娶妇)

“赏贺”、“答贺”,古代婚俗,拜堂或回门时向长辈敬献彩缎等物,叫“赏贺”,长辈回赠彩段,叫“答贺”,二词均为古方言。

【拜门】、【复面拜门】

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娶妇)

“拜门”、“复面拜门”,二词均为古方言,即回门。“拜门”一词,见于《汉语方言大词典》:【拜门】回门,结婚后若干日,新婚夫妇一起到岳家拜见长辈、亲友。官话。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婿往参妇家谓之~。”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二折:“可便是大~,撒敦家的筵宴。”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前日又请俺哥哥嫂嫂拜门去了。”[2]

【移窠】

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育子)

“移窠”,古方言,一种风俗。

三:杂戏类自释词语

【爆仗】

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简如钟馗像者,旁一人以小铜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爆仗”即“爆杖”。《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爆杖”一词:【爆杖】〈名〉爆竹。冀鲁官话。山东寿光。[2]

【抱锣】

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短后之衣,帖金皂袴,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抱锣”,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

【硬鬼】

有面涂青碌(绿)戴面具金睛,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硬鬼”,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古方言。

【舞判】

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简如钟馗像者,旁一人以小铜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舞判”,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

【歇帐】

忽有爆仗响,又复烟火出,散处以青幕围绕,列数十辈,皆假面异服,如祠庙中神鬼塑像,谓之“歇帐”。(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歇帐”,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

【抹跄】

又爆仗响卷退次,有一击小铜锣,引百余人,或巾裹,或双髻,各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跄”。(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抹跄”,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名。

【扳落】

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背着地有声,谓之“扳落”。(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扳落”,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名。

四:人物类自释词语:

【大伯】、【焌糟】、【闲汉】、【厮波】、【客】、【打酒坐】、【撒暂】

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皆通谓之“大伯”;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又有向前换汤斟酒歌唱,或献果子香药之类,客散得钱,谓之“厮波”;又有下等,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客”,亦谓之“打酒坐”;又有卖药或果实萝卜之类,不问酒客买与不买,散与坐客,然后得钱,谓之“撒暂”。(饮食果子)

【大伯】、【焌糟】、【闲汉】、【厮波】、【客】、【打酒坐】、【撒暂】均为古方言。“大伯”、“焌糟”、“闲汉”是当地人们对酒楼中几种人物的称谓,而“客”、“打酒坐”则是酒楼中下等卖唱的方式,“厮波”、“撒暂”均是对某种兜售方式的称谓。【焌糟】、【打酒坐】二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有见:【焌糟】宋时酒店中为客斟酒的妇人。古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2]【打酒坐】下等,自愿侑酒,受赠后离去。古南方方言。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有一等下贱,不呼自来筵前祗应,临时以些小钱会赠之而去,名~。”[2]“打酒坐”一词始见于《东京梦华录》一书,《汉语方言大词典》以吴自牧《梦粱录》为证说明“打酒坐”一词是古南方方言,似失偏颇。首先南宋风俗多承北宋而来,其次在创作上,《梦粱录》、《都城纪胜》类书多有抄袭《东京梦华录》的现象,有时甚至是整段的抄袭,原创性不够。且吴自牧在《梦粱录·分茶酒店》一文中亦言:“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开张。”可见“打酒坐”一词最初当为北方方言词。

上文所举词语均是自释词语中的方言词语,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方言词语还有:【短镫】、【杂货工匠】、【缴檐红】、【回鱼筯】、【插钗子】、【铺房】、【起檐子】、【欗门】、【撒糓豆】、【坐虚帐】、【坐富贵】、【走送】、【高坐】、【利市缴门红】、【牵巾】、【合髻】、【交杯酒】、【新妇拜堂】、【煖女】、【满月】、【分痛】、【催生】、【围盆】、【搅盆】、【添盆】、【百】、【周】、【试】、【棘盆】、【鹁鸽旋】、【踏五花】、【打旋罗】、【预赏】、【水傀儡】、【水秋千】、【旋罗】、【海眼】、【交头】、【扑旗子】、【引马】、【开道】、【仰手射】、【合手射】、【拖绣球】、【柳枝】、【旋风旗】、【立马】、【献鞍】、【弃鬃】、【拖马】、【飞仙膊马】、【镫里藏身】、【赶马】、【绰尘】、【豹子马】、【花褪马】、【鞅韁】、【埋祟】、【守岁】等。这些方言词语,多是对当地风俗或杂戏的称呼,今天多已消亡。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此例所用版本当与邓注本不同。

参考文献:

[1]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4.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4390,6993,1059,1069,5741,1067,7020,4186,7466.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5)1151.

上一篇: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探析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 下一篇: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