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亚地区创新能力的认知和借鉴

时间:2022-10-19 03:59:08

对东北亚地区创新能力的认知和借鉴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东北亚区域的创新能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章首先介绍了东北亚区域创新的历史发展及成就,随后对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东北亚区域创新的经验和教训,谈谈其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东北亚、创新能力、启示

创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要想达到技术领先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这个进程中,创新成为首要的驱动力。在19世纪,德国和美国花了50-100年的时间赶上或超过了先导者——英国。在20世纪,首先是日本赶上了先导者,接着是战后的“四小龙”后来居上,创造了东亚奇迹。本文的东北亚区域只指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创新的历史发展及成就

能清楚说明创新成果的指标之一是美国专利和商标办公室(USPTO)公布的专利占有率。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东北亚在近些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1975年到2001年的27年中,日本的专利数量增加了4倍多(从6352项到33223项),中国台湾地区专利数量增加了233倍(从23项到5371项),韩国专利数量增加了271倍(从13项到21675项)。数字是惊人的,虽然相对比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增加迅速,但绝对量还是日本的数值大。日本在全球是仅次于美国的专利大国。2000年,中国台湾地区在世界专利排行榜上位居第四,韩国第八。世界前12位取得专利的企业平均每年能取得1000个以上的专利,增长率最高的是三星,每年的增长超过了25%。这12个企业中有3家是美国企业,8家是日本企业,还有1家是韩国的三星。从1997年到2001年间,每年的专利数量指标方面看,日本为29949项,中国台湾地区为3778项,韩国为3113项,中国仅为108项;每十万人人均专利指标方面,日本为23.7项,中国台湾地区为17.2项,韩国为6.6项,中国几乎为0;成功率指标方面,日本为61.5,中国台湾地区为45.7,韩国为56.1,中国仅为32.8。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专利总量方面,日本在东北亚国家中遥遥领先;而在增长率方面,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赶超速度令人惊叹。再看看中国的专利数量,实在少得可怜,要赶超这些国家,我国真的有太长的路要走,而且还必须加快脚步。

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创新能力的内涵是指长期以来持续创新的实践和进程。创新能力不只与创新成果有关,而且要保持持续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内部增长理论,即将技术和知识的发展融入增长模型。另一个观点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标准。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创新能力。创新机构、公共研发机构和大学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还有一种是Porter的国家竞争力标准,他认为国家竞争力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对手的敌对程度、本地行业的需求水平、本地行业的云集程度、投入因素等。正是这些因素的集中和相互作用增加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笔者认为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创新基础。包括人口、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支出。如果没有技能纯熟的研发和管理者利用这些资源,国家就不能消化和吸收外部知识,也不能取得经济增长。

日益增加的知识储备。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前的投资。最初的投资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选择技术和更好地利用新的机会。可以使用人均GDP和专利储备两个指标来衡量,其中GDP代表获得潜在知识的能力,专利储备代表累积知识能力。

资源约束和政策选择。一些政策能够影响一国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开放程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反垄断的程度。

企业创新环境。内部研发是获得商业化产品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私人研发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创新基础和特定创新的关联。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为了赶超,许多学术研究是以应用为导向,是为了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这种导向不仅为企业培训了工人,也发展了行业技术的科学基础。

其他相关因素。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缺少知识库,公开发行的科学杂志是他们汲取知识的免费通道,因此期刊杂志成为促进东北亚经济增长的又一驱动力。

在东北亚国家和地区,有学者研究发现GDP10%的增长会伴随国际专利37.8%的增长,研发人工费10%的增长会带来国际专利13.3%的增长。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研发投入、特定创新环境(专业化和私人研发)、累积知识能力(专利储备)。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主要是过程创新,而不是产品创新,所以吸收、消化外部技术尤为重要。

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对中国的启示

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与技术,最终目的是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是核心。国家创新能力的微观层面在企业,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提升较慢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机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找原因。在内部,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创新需要付出代价,要有研发等费用支出,可能还会涉及各种层面的关系和利益。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权衡“稳定和发展”时,一般会选择“稳定”。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在工作,国企创新能力不强也就是必然的了。当然中国也有许多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如海尔、联想等,都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导致我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外部原因是缺乏制度创新。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显得非常迫切和关键。因为几十年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桎梏。正是由于中国缺乏完善的企业创新制度保障,所以许多企业虽有优良的资源条件,却不能脱颖而出。企业要想不断技术创新,要实现发展,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

增加技术储备。技术储备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缺少雄厚的科学和技术储备,缺少对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识别与响应能力,缺少创新能力,必然会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竞争优势,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创新就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所在。美国善于发明,日本善于模仿。80年代的日本,它的一大批采用模拟式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超过了美国,但日本在技术储备方面略逊于美国,这主要表现为专利。虽然日本的专利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但它多数是周边专利,美国的专利多数是原始专利。尽管在前几十年日本因此而受益非浅,但失去了美国的帮助,日本难逃经济衰退的厄运。我国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尽可能的独立、自主研发,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但绝不可过分依赖。只有更快地开发出更多的原始专利,我国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一点至关重要。

重视教育的实用性。科研机构与研究型高校是重要的创新源与知识库,它们不仅提供科技成果,而且提供知识、人才,并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研究项目中起骨干作用。教育培训和中介机构是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基地之一。从根本上说,创新依赖于人的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东北亚国家或地区政府一向非常重视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东北亚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强调学历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高等教育机构不重视研究开发活动。这种做法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缺乏熟练劳动力和有经验的工程师。中国目前教育也存在重学历的倾向,高学历成为了进入某些行业或企业的门槛。理论和实际脱节的情况很多,而许多学生却只重书本,不愿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人。很多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社会,这浪费了许多时间和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多培养实用性人才,对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肯定大有裨益。

总之,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系统可以通过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促进创新活动的持续活跃,同时通过教育培训和市场机制又可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增长质量。但我国目前还未能形成一个有效运行的国家创新系统。因此,这将是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努力的目标。

上一篇:BOT融资模式的优越性 下一篇:民营经济发展的利益优势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