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切入点 提升阅读素养

时间:2022-10-19 03:48:56

选好切入点 提升阅读素养

阅读教学正逐步告别课改初期的困惑,走出“泛语文”“非语文”的尴尬,向它的本来面目回归:加强学生阅读素养的训练已在许多语文教师心中达成共识。那如何选好切入点,让阅读课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呢?

一、年段目标 ―提升阅读素养的源头

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是培养阅读素养的灵魂起源地。我们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阅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阅读素养培养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一二年级的课文,可经常带着学生感受构词的方式,比如花花绿绿,又香又甜,金灿灿,研究研究。可以听听词语的声音,比如,哗啦啦,淅淅沥沥,沙沙沙。可以闻闻词语的气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把各种有趣的言语方式都可作切入点。当然,这词语昀好能作为文眼贯穿在教学中,有层次地进行出示和运用。三四年级的课文,可以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训练。还可找找各种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用例子说明一个观点等,都可以依据这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五六年级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等,需要教师整体进行把握,选择好其中一个突破口。阅读素养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定阅读素养训练的切入点,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文本特点 ―提升阅读素养的依据

教师应该在寻找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说明文,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的文章,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例如《开天地》,在初读时可把词语分成三组进行出示,(混沌,血液,轻而清,重而浊),(渐渐,缓缓,逐渐,慢慢),(抡起,猛劈,顶着,蹬着),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在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相关段落后,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顺势进行朗读指导。昀后让学生读段落想画面,借助上面的三组词语,自己讲讲分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开天地》是神话,故事性比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适合通过复述方式积累语言。三组词语是文章语言的特色,又是学生积累句子的“拐杖”,一举多得全因为根据文本特点,就地取材找准了切入点。

三、文本内容 ―提升阅读素养的载体

1.以题眼为切入点。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可窥视全文内容。如《黄山奇松》,教学时,抓住“奇”这个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是“奇”松?“奇”表现在哪里?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思路。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从题目看,这篇课文写什么?②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中国)③哪个词是中心词?(爱)④我爱中国的哪些方面?此问意在提纲全文,是下一环节学习的重点,也是在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2. 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很多课文中有重点词,实为“文眼”所在。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突破,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其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眼”。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爱的地方)②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③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问,为学生指明下一环节的阅读重点。

3.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学习时可从这些句子入手,以点带面,统顾全篇。如

《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可这样安排:①初读,捕捉中心句;②细读,扩展中心句;③品读,体会中心句。

4.以过渡段为切入点。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教学时,可从这个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

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德积小学)

上一篇:回归语文本真,构建有效课堂 下一篇:语文作业要与课堂教学“整合”